青島日報2020年11月9日1版
充分發揮“雙節點”價值 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
“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是當下各項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要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銜接起來,在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總書記高屋建瓴的講話指明了最重要的“先機”“新局”所在,對于青島而言,就是要充分發揮“雙節點”的獨特價值,在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率先一步,走在前列。
在新發展格局中,青島擁有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從國內大循環看,青島既是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有著較強的經濟、科技、產業實力,又是“北方第三城”、黃河流域的經濟出海口,是推動黃河流域東西互濟、陸海聯動的重要平臺,擁有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雙節點”價值,對促進各類市場資源要素加速流動、循環、聯通有著獨特的樞紐作用。從國內國際雙循環看,青島作為東向日韓、西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具有“聯動陸海、互濟東西”的“雙節點”作用,可以說,在新發展格局中,青島既是內外雙循環的“雙節點”,又是國內東西南北大循環的“雙節點”。
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意味著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更意味著責無旁貸的戰略使命。“雙節點”的青島,要把握機遇、勇擔使命,就必須在暢通“雙循環”中發揮重要的無可替代的作用,就必須深刻理解新發展格局賦予開放的新內涵,以開放促進創新、以創新倒逼改革,用非凡的眼光、膽實、魄力,去布局、謀劃、執行,不斷打破桎梏,創造優勢。
當下的青島已經懷抱唯恐失之交臂的緊迫感,鼓蕩激情在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中豪邁出征。短短四個月內,青島市委主要領導兩次帶隊赴上海考察學習、對接交流就是最好的注腳。因為,在新發展格局中,上海正扮演著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這一全新的角色。
要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青島必須進一步銳意創新、大膽突破,更快打通“堵點”。“雙循環”的核心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它不僅是進出口貿易、FDI(外商直接投資)等狹義上的循環,更包括人員、技術、產業鏈、貨幣、信息與數據等諸多方面的循環,涉及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循環要暢,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消除資源配置的扭曲,破除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疏通供給和需求的傳導機制。要按照市場的邏輯,把勞動力、土地、金融等資源配置到生產效率更高的領域。在產權激勵、市場準入、市場出清等諸多重點環節大膽突破,最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
要以建設創業城市為引擎,更好注入“動力”。暢通“雙循環”,需要有更澎湃的新動力。創業城市的建設,就是在新發展格局下對城市發展動力的重塑和城市能級的提升。要通過產業載體、創業平臺、資本支持、人才支持、學術研討、產業沙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政務服務、創新文化等創業生態的不斷完善,讓青島更快、更好地集聚全球各類創業主體,不斷壯大城市“合伙人”隊伍,不斷豐沛創新創業的源頭。要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力5G應用,壯大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13條重點產業鏈,積極發展保稅維修、研發設計、融資租賃、服務外包……不斷壯大新經濟,讓新動能競相在城市迸發。
要切實增強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全面提高“能力”。置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身逢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是嚴峻的挑戰,更是擔當作為、大顯身手的舞臺。我們不能囿于傳統的思維框架,不能簡單復制他人的樣板,而應切實增強開放的素質和能力,善于運用改革的方法論,拿出更多務實舉措,抓投資、引項目,搭平臺、建生態,讓開放發展、創新發展理念成為我們的思維定式和行為模式,不斷提高推動人、財、物等資源要素更加自由化、便利化流動的“能力”。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已經站上新風口的青島,只要拿出更宏闊的視野格局,更強烈的使命擔當,更嚴實的工作作風,就一定能創造性地把戰略機遇轉化為澎湃的發展動力,就一定能奮力書寫出城市發展新的傳奇。(青島日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