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11月9日4版
“雙11”臨近,各大頭部電商平臺成為“買買買”舞臺的“主角”。作為全省電子商務交易龍頭城市,青島本土電商平臺正在悄然崛起并頗具氣象——
“生”在創業城市,青島“電商叢林”正葳蕤
今年的“雙11”,來得似乎更早一些。從十月底開始,各大電商平臺就吹響了“買買買”的號角。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青島網絡零售額(1170.58億元)在全國30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11位,在全國占比1.4%;居山東第一,在全省占比37.2%。作為全省電子商務交易的龍頭城市,青島市今年的“雙11”能拿到怎樣的“成績單”,頗受矚目。
在城陽一物流倉庫,貨物被堆放得滿滿當當,一派繁忙景象。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棟 攝
作為一座具有創新創業氣質的城市,創新正在成為青島新的城市IP。建設創業城市,更是這座城市當下的雄心壯志。相比傳統制造業、服務業等行業,電子商務行業似乎離創新之路更近一步。面對時代對創新的呼喚,企業注冊地在青的本土電子商務企業正在成為青島經濟增長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然而,在風起云涌的電商江湖中,大型電商平臺的“擠壓”也不容忽視,隨著互聯網“黑洞效應”愈演愈烈,留給青島本土電商平臺的發展空間似乎并不多,以至于不少青島人都會疑問:青島還有本土電商平臺?有哪些?
令人欣喜的是,雖然“長在深閨人未識”,但也有一片頗具氣象的“電商叢林”正在崛起。“雙11”來臨之際,記者走近青島本土電商一探究竟。
本土垂直電商“后浪”奔涌
青春之島,創業之城。在打造創業者的夢想城市的旅途中,諸多新產業、新業態競相迸發,電商行業也不例外,隨著新時代的發展,它早已脫離了傳統的綜合電商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發展模式。雖然我們并沒有枝繁葉茂的電商“大樹”,但一棵棵“小草”早已破土而生、茁壯成長。
“跟那些大型電商平臺比,我們職多多是純正的‘草根’。”在聯合創始人之一——“青島小哥”陳黎暉看來,職多多沒有任何“大樹”可依靠,是真正的“白手起家”。目前,職多多已成為覆蓋全國的B2B服務眾包交易平臺,以村鎮、縣域的招聘任務和快消、互聯網行業下沉類的任務為主要眾包品類,任務內容涵蓋代理招聘、人力外包、市場推廣、軟件開發等多個服務類別。“我們一直做的是勞務行業的阿里巴巴,通過互聯網技術為雙方提供智能匹配、交付撮合、信用體系、資金擔保、平臺結算、賦能系統等服務。”陳黎暉說。2019年,平臺交易額達到了1.7億元,產生千萬元以上的稅收貢獻。截至今年5月份,平臺交易已經超過了2019年全年總和,預計全年交易水平將達到4-5億元。
“其實最開始創業沒想那么多,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陳黎暉說,得益于青島的創業氛圍,城市打造的“雙創”品牌為創業公司提供了發展的“土壤”,職多多屬于產業互聯網科技公司,主要面向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藍領,這和青島的傳統優勢不謀而合,因此,發展之路走得相對扎實。
和職多多一樣看好青島傳統優勢的,還有青島檬豆網絡科技公司。嚴格意義上來說,其旗下的平臺檸檬豆不算是從青島的土壤上土生土長“長”起來的電商平臺。檸檬豆2015年在上海注冊,2017年受到青島產業互聯網政策的吸引,從上海遷到了青島。“青島乃至山東具有非常雄厚的工業基礎,這是我們平臺發展的沃土。”檸檬豆創始人霍勝軍說,現在青島創建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已全面起勢,這正是檸檬豆的大機遇和大風口。
“其實我們就像是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拼多多,把中小企業的采購訂單通過拼單給到供應商,以此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霍勝軍說,采購降本和技術創新對接是檸檬豆兩大核心競爭力所在。
不難看出,經營狀況不錯的職多多、檸檬豆等,其實做的都是各自領域的垂直電商。作為在特定行業或細分市場深化運營的電商企業,垂直電商旗下商品大都是同一類型的產品。目前,青島本土的垂直電商盡管不多,但卻是血統純正的互聯網創業企業,而且在各自領域內影響力不斷擴大,獨具特色,可謂是“隱形冠軍”。除了上述企業,第一化學網、錦橋紡織等也是各自行業內的佼佼者。
相比垂直電商,依托傳統企業的綜合電商,也就是“淘寶們”,青島也有幾家叫得比較響亮的電商平臺,如海爾智家、日日順樂家、利群商城等。這些電商平臺多是傳統商貿流通企業對網銷商品的嘗試,從進貨到物流都依靠原有傳統渠道資源,面向的顧客群也主要是青島本地或半島地區。“可以說,這些電商平臺只是傳統企業在線上增加的一個展示或者銷售的平臺,商品種類與大型的電商平臺如天貓、京東‘撞型’,盈利模式上很難脫離開他們各自的‘母體’。”一位從事電商行業多年的業內人士坦言,青島本土綜合電商平臺的發展總體偏弱,規模交易量、活躍度、經營能力以及交易額占GDP的比例目前來看還較低。
互聯網“黑洞效應”愈演愈烈
“電商行業不是無源之水,其發展規律也和傳統產業不同。”青島網商協會會長姜欣認為,青島乃至山東地區一直以大項目大企業為發展“龍頭”,而江浙地區民營企業活躍,更適合電商行業的發展生態。
姜欣拿出最新統計數據,前三季度,青島網絡零售額(1170.58億元)在全國30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11位,增速5.4%,在全國占比為1.4%;居山東第一,占全省37.2%。
“咱們在全國排名尚可,但詳細分析名單就會發現,這個名次其實有些‘尷尬’。”姜欣說,一方面,青島和第一梯隊的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杭州等差距較大,上述幾個城市的網絡零售額都在6000億元以上,增速也比青島高出一截;另一方面,作為后起之秀的重慶、鄭州緊隨不舍,增速不容小覷,尤其是重慶創下了62.5%的增速,在30個城市中增速排名第二,鄭州的增速也達到16.4%。
究其原因,姜欣分析,一方面國內大型電商平臺均位于第一梯隊城市,互聯網的“黑洞效應”愈演愈烈,也加速了要素流動和資源聚集,99%的流量、資源和優秀人才都被1%的頭部企業吸引走了;另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和逆全球化雙重沖擊下,如鄭州等城市,將視野更多地投向跨境電商等新的增長點,不僅來勢洶洶,而且發力迅猛。反觀青島,在疫情防控、復產復工、國外疫情發展等大環境綜合影響下,電商行業表現出較往年同期較大的變化,增速有所放緩。
“我們在電商行業投入的資金、資源有限,行業見效較慢,難以滿足短期投入資金考核要求。此外,也應該給予短視頻、直播等新模式足夠的關注度。”姜欣特別點出,2020年是直播元年,而青島的電商企業在直播活動上的發力還不夠。
缺少人才和資金是最大瓶頸
擺在青島本土電商面前的問題有很多,但最大的瓶頸在哪里?采訪中,當記者拋出這一問題時,幾位電商企業負責人幾乎異口同聲地喊出:人才。“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了。”貝殼找房魯東省區總經理趙陽年初剛剛從貝殼找房杭州站調來,對于這一點,他的感受尤其強烈,“從公司發展層面而言,貝殼找房現在需要大量的優質互聯網人才,但目前青島相關人才仍然存在缺口。如果人員到位,很多業務會開展得更加順利。”
“企業正處于快速增長期,產品架構、信息安全亟待提升,與杭州和深圳等地相比,青島的專業技術人才、高層次人才還是短缺的。”霍勝軍直言。
檸檬豆和貝殼找房面臨的這一問題,職多多也不例外。“職多多的項目是互聯網平臺類項目,但有些職位在本地很難招到相應的人才。”陳黎暉無奈地說。
除了人才,資金不足也困擾著本地電商發展。全國一線電商平臺打價格戰、營銷戰的背后只有一個關鍵詞:“燒錢”。而青島眾多電商中拿到過風險投資的寥寥無幾,除了常規的融資手段幾乎都是用自己的錢在經營。“超一線城市距離資本更近,更容易獲取融資等其他資源。”霍勝軍說。陳黎暉也表示,互聯網公司屬于輕資產公司,取得銀行信貸相對困難,自有資金用于公司發展十分受限,“像北京、上海和深圳,那邊的信貸門檻更低,互聯網公司也較容易拿到引導扶持資金,得到產業信貸支持。”對這一點,陳黎暉也有同感,“產生全國叫得響的品牌互聯網公司和平臺類電商總部,現在看來還有差距,還需要各方更多努力!”
記者手記
打造本地特色品牌電商
本土電商平臺路在何方?面對巨大的互聯網“黑洞”,本土電商平臺如何才能在電商江湖中立足?
“一木不成林”。青島需要的并不只是一棵“大樹”,而是一片“電商叢林”。要打造“電商叢林”,從城市的整體環境來說,應當發揮城市優勢,培育食品酒水、服裝服飾和家具家居等領域新電商,抓住直播等新風口,才能實現全年網絡零售的全面復蘇。
此外,要立足青島實際,加速地方產業鏈的聚集,如即墨的童裝,膠州的家具、假發、制帽等,激勵專精特新企業擁抱互聯網的積極性,在細分領域打造各具特色的“電商名片”。
毋庸置疑,只有主動順應電商發展新趨勢,密切跟進電商發展新潮流,才能勇立潮頭,闖出一片電商發展的新天地。相信隨著青島創業城市的建設,未來將吸引更多新的生產要素匯聚于這片葳蕤之地,吸引更多市場主體投資青島,成為新的城市合伙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傅春曉)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