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留著一塊藝術自留地
陳巖 :“出圈”后 與藝術親密無間
陳巖迎面走來,身影跳脫,短發飛舞,百果山深秋的過山風將紅外套吹起一角,似火苗躍動,襯著她的小麥膚和笑容更暖了。陳巖來自法國巴黎,而30歲之前的陳巖來自青島。
在2020年的這個秋天,她以聯合策展人的身份再度回到家鄉,在坐落于李滄區百果園山坡上的融源美術館完成了一次對她而言更具精神量級和人生意義的高品質展覽——“見證不朽——法蘭西藝術院士作品展”。“生活和藝術總是息息相關,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其實都保留著一塊藝術的自留地,某一天一定會被大師有靈魂的作品喚醒。所以做這件事的意義在于,讓人的心靈與生活同時得到滋養?!?/p>
這或許正是陳巖從青島“出走”巴黎的緣由。在巴黎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看莫奈的畫,站在滿目的“睡蓮”面前,仿佛一下子全世界的喧囂都消失不見了,只有前所未有的心靈的寧靜。在這次法蘭西藝術院士的重量級展覽上,那些專程前來觀展的藝術愛好者們告訴陳巖,他們也擁有如同她當初同樣的感受:“不知為什么,站在這里任何一件作品前,都會自然而然地安靜下來,好像是被作品傳達的某種力量震懾住了……”在陳巖心目中,這是每個人心底那片“自留地”冰凍解除的聲音,是來自真正純粹的創造力的自然激發。它們讓陳巖再度確認自己的方向與價值。

世紀之交,那個三十而已的青島嫚兒在周圍異樣不解的目光中遠行,那時的她不會想到有一句流行一時的網絡熱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從海天大酒店首批酒店管理人員的崗位上隱退,去到一個陌生的國度,一切從零開始,需要多大的勇氣,陳巖只是輕描淡寫地一句: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度過了基礎語言關。
好在那里有她從小向往的藝術,在異國他鄉涉足商貿領域的陳巖漸漸發現,中歐之間在文化藝術領域的交流需求正變得越來越密集和迫切。中國和歐洲的藝術家們都期待彼此間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互動,而充滿熱情、做事認真的藝術愛好者陳巖,似乎天生就具有某種親和力,藝術家們會直覺地喜歡她、信任她,她也自然而然“出圈”,成為一名“藝術經紀人”。2012年,在全程跟進并對接了一次中國藝術家赴法參加國際藝術展覽的高端交流活動之后,陳巖的名號變得響亮,“有文化藝術交流的事情,就找陳巖?!笔煜に闹型馑囆g家們會這樣說?!巴蝗痪陀X得自己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小時候的夢想。原先覺得藝術是如此高不可攀,此生就這樣錯過了與它親密接觸的機會,其實你的愛好會以不同的形式去發展。現在我變成了與藝術最密切無間的人?!碧峒斑@些,陳巖的笑容愈發燦爛。
青島的藝術創作如何走出自說自話的小圈子,進入更廣闊的國際交流視野,這也是陳巖一直思索并致力于去做的事情。2015年她第一次以策展人的身份回到青島,聯手青島市雕塑館推出了歐洲當代藝術展。她至今清晰地記得,那次集中了歐洲不同國籍的藝術家和不同藝術門類豐富作品的展覽,在自己家鄉的藝術圈內外激起的波瀾。這次回來的意義又與以往不同。
雖然回青島的次數變得越來越頻繁,陳巖還是能夠明顯察覺到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的新變化。“很多地方都變了:曾經大學路上的家變成了網紅打卡地,印象中的工業聚集區李滄區的整體建設風貌更是有質的飛躍;還有熟悉的海天大酒店,變為青島第一高樓……據說當身在法國的陳巖看到朋友發來的“老海天”被拆除的照片時,痛哭了一場,她感覺自己的青春被拆除了……而今她要為這片青春之地尋回一抹藝術的青春色彩。
“說實話,每次我都是迫不及待地回到青島,但呆一段時間就又想要離開。這座城市缺少一種文化藝術的濃厚氛圍?!?陳巖告訴記者,這次法蘭西藝術院士作品展,實際上是青島打造的法蘭西院士(中國)創作基地的一項內容,包括這次展覽的舉辦地、剛剛開館的融源美術館,也是創作基地的一部分。作為青島促進中法兩國文化藝術交流互通的新平臺,依托法蘭西藝術院,青島也將與國內知名藝術家及藝術機構緊密合作,使這里成為推介法蘭西藝術文化的窗口。而深度參與其中的陳巖,未來也會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青島的國際藝術交流領域。
不僅如此,隨著融源美術館的開館,陳巖亦在與青島相關部門和機構對接,期冀對分布在國內外的青島籍知名藝術家加以整合和推介,豐厚青島本土的藝術土壤,“希望我們這個平臺也能成為青島籍藝術家進行國內外交流的平臺?!?/p>
融源美術館首展以來的每一天,陳巖幾乎都會親臨展場,在每一件作品前停駐一段時間,她特別向記者提及兩位在展覽籌備的近一年時間里相繼去世的老院士——特里墨瓦有一幅3米多寬的油畫作品,是在他96歲時完成的,一條長線從頭到尾,功底和經驗體現在最簡單的筆觸上;卡爾多院士在創作人物雕塑時,會把人物的照片掛滿創作室,仿佛每時每刻都在與被創作者對話……每一位院士都有著純粹的精神和藝術觀,眼中永遠有很亮的光芒?!霸谑澜绲募妬y中,我覺得真正的藝術就是一種療愈的方式?!保ㄇ鄭u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 魏)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