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模型競速,不僅在C端,在工業端同樣激烈。誰能率先訓練出成熟的大模型,并快速落地,無疑會成為賽場上的佼佼者,由此獲取更多機遇。
4月16日,在“行走先行區 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主題采訪活動中,卡奧斯工業智能研究院技術總監王超透露,基于海爾40年的制造經驗數據和具有引領性的世界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正在打造“最懂工業的大模型”。卡奧斯工業大模型COSMO-GPT已賦能20多家企業,涵蓋服裝、化工等多個行業。

由于得天獨厚的優勢,卡奧斯工業大模型COSMO-GPT被賦予了更廣博的工業知識和更深度的工業行業Know-how,能夠讀懂工業語言、理解工業工藝及機理、生成工業執行指令及執行工業機械控制,目前主要應用于智能柔性裝配、生產工藝優化、工業企業智能中臺三大方面。
2024年初,卡奧斯工業大模型COSMO-GPT入選工信部“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名單,并在首屆制造業智能化解決方案創新大賽總決賽上獲得一等獎。
“我們認為,大模型將是工業互聯網新一輪發展的助推器和核心引擎。在制造業領域,大模型可以根據需求進行預算,調動相關資源生產,優化工藝,提升運維水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大腦,重塑制造業。”王超說。
據悉,卡奧斯工業大模型COSMO-GPT注入了562個工業數據集,有300多萬條高質量工業數據,3900+機理模型和200+專家模型,功能范圍覆蓋智能問答、文本生成、圖文識別、控制代碼生成、數據庫查詢、輔助決策、運籌規劃等。其中,推理的準確率達到了96%以上,意圖識別準確率達到85%以上。
卡奧斯工業大模型COSMO-GPT已經改變了注塑工藝。
在海爾的注塑車間,只要給卡奧斯工業大模型COSMO-GPT下達口令,它可自動識別后調取數百個工藝參數,立即指揮注塑機工作,短短幾十秒產品就做好了,誤差不超過頭發絲的粗細。如果靠工藝師來做,數百個參數需要調整1個多小時。不光效率提升,模具量產調試費還降低了50%以上。
卡奧斯工業大模型既有“大腦”也有“四肢”,既能決策又能執行。它不僅可以準確分辨工業場景的需求,還能夠針對任務、需求的多樣性,從內置的3900多個機理模型與200多個專家算法庫中,自主調度合適的模型或通過多模型融合解決問題。
“舉個通俗的例子,如果生產線某臺設備出現故障,工人要到現場找到該設備,制定維修方案,時間周期通常在4個小時以上。”王超說,現在通過讓大模型學習整個產線的不良代碼和維修方案,一旦出現問題,就能通過代碼精準定位設備和故障,連帶出具維修方案傳導給工人,整個過程可能就四五十分鐘,如此一來,維修效率會大幅提高。
目前,卡奧斯工業大模型COSMO-GPT仍在不斷進化。“我們鏈接了240萬臺設備,積累了17萬的開發者,擁有海量數據。”王超說,未來我們將沉浸更多“碎片化”的制造場景,進一步提升大模型的普適性,做到賦能百業。(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寧 梁睿)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