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晚報小記者走進青島金石博物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本次研學活動是“鼠小弟和鼠小妹博物館尋寶之旅”的環節之一,尋寶之旅活動作為2020年嶗山區博物館秋季聯展重要板塊之一,由嶗山區文旅委發起,面向全市大中小學生,利用嶗山區豐富的博物館資源,以博物館打卡的方式,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求。晚報小記者獲得了“尋寶之旅”手冊,手冊中附帶了手繪博物館藏寶圖和各家博物館的精品介紹。

精品觀賞石館:
靈璧奇石酷似蒼龍
講解員向大家介紹了博物館的概況:“青島金石博物館面積約1萬平方米,是青島市民營博物館中規模最大、藏品最多的。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層,由精品觀賞石館、大型觀賞石館、劉子堯美術館和瓷器館等幾個展區構成。 ”小記者們跟隨講解員,首先來到精品觀賞石館。
精品觀賞石館館藏以靈璧石和水沖石為主。 “在我們眼前的這尊奇石,是一塊重達3噸的靈璧奇石,它的外形酷似一條盤臥低吟的蒼龍,氣勢非凡。后面的對聯是宋雨桂老師的題字——璞玉瀚文藻,蟠龍引鳳鳴。 ”作為金石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當之無愧地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
下一個激發小記者們好奇心的展品,是由靈璧石制作而成的一組中國傳統打擊樂器——編磬。正因其獨特的材質,靈璧磬石得到了“玉振金聲”的美稱。此處的這組編磬是根據其厚薄、大小來劃分音階,并用牛筋懸掛制成。小記者們在講解結束后,都迫不及待地親手敲擊,在高高低低的音階中,體會音樂與靈石的融合之美。
在接下來的靈璧石展區,小記者們對靈璧石進行了更深入的了解。產自于安徽省靈璧縣的靈璧石,是我國傳統四大觀賞石之首,主要成分是石灰巖。其中,產自靈璧縣白馬村的靈璧紋石,是靈璧石中最好的一種。 “展廳中這塊表面布滿了像珍珠一樣的紋飾、酷似海獅的靈璧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這在紋石中非常稀有,同樣很值得收藏。 ”講解員說道。

綜合石種展區:
火山噴發造就瑪瑙石
小記者們跟隨講解員的腳步,進入了下一個展區。 “這是我們青島特有的石頭——嶗山綠石,又叫嶗山綠玉、海底玉。主要以綠色為基調,間雜以紫色、褐色、白色、灰色等顏色,表面多有層狀結晶物。 ”在綜合石種展區,有一塊不像石頭的石頭,它是來自廣西的黃蠟石,主要成分是石英,無論是外表還是觸感,都和蠟如出一轍。小記者們競相撫摸著,感受細膩的質感。
還有一塊外形極其獨特的石頭,它和館藏的大部分奇石都不太一樣,表面有著類似葡萄珠一樣的特殊紋路,呈淺紅至深紫等顏色,晶瑩剔透,色彩絢麗,猶如串串葡萄。原來,它就是產自內蒙古火山口的葡萄紋瑪瑙石,在火山噴發時,巖漿高溫高熱,使石頭表面產生許多小氣泡,在千萬年的沉積變化中,二氧化硅等硅化物不斷填充,在冷卻過程中產生的這些小氣泡,最終形成了此類奇石。小記者們對這塊奇特的瑪瑙石好奇不已,緊緊地貼在玻璃展柜前面觀賞。 “中國傳統四大名石是由英石、產自江蘇昆山的昆山石,再加上靈璧石和太湖石共同構成。 ”講解員表示,我國古玩愛好者對四大名石的賞玩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大型石觀賞區:
呈現奇石審美標準
進入大型石觀賞區,小記者們看到一塊酷似脫韁飛奔野馬的靈璧奇石。這塊奇石的造型,帶給大家極致的力量美和飄逸的動感。講解員介紹說,“這塊名為‘聚祥納瑞’的靈璧石可以稱作中國奇石審美標準的教科書范本。其瘦、皺、漏、透的特點,都展現得恰到好處。 ”小記者們紛紛伸出手去觸摸,有些還繞到了奇石的后面,置身其中,透過石頭中間的鏤空向外觀看。 “龍鳳呈祥”是由三塊灰靈璧石組成的,位于中間的外形酷似一頭憨態可掬的大象,左手邊的形如一條繞柱長吟的龍,右手邊的好似鳳凰。還有像屏風一樣的天景石,它屬于沉積巖類的泥灰巖,質地細膩,經過磨光處理,天然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日月山川、亭臺樓閣、飛禽走獸、人物花卉等奇觀,渾然天成,妙趣橫生。
奇石作為在千百年的變化和沉積中,經自然之手雕琢打磨而成的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石頭,它們的神韻和外形都是自然賦予,是真正的天作之物。除奇石外,小記者們還觀賞了各類精美畫作,清新淡雅的水墨畫、濃墨重彩的油畫,都在大家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參觀豐富了小記者們對于奇石及其背后的中國賞石文化的了解,在開闊眼界的同時,提高了民族文化自豪感。
小記者手記
金石探寶巨龍騰飛
焦梓涵(青大二附小 三年級二班):神話傳說中,千萬年的靈石,因吸收日月精華,而幻化為神通廣大的石猴,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現實生活中,靈石經過日積月累的風吹日曬,也能展現出千姿百態的韻味。遠遠望去,宛如有生命的物體一般,我仿佛行走在石頭巨獸的世界里,妙不可言。
孔祥慧(青大二附小 四年級一班):每塊石頭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姿。有的形態飄渺,形似翩翩起舞的飛天;有的光滑圓潤,平整似磯;有的灰蒙中隱含點點翠綠,如春回大地般生機盎然;還有的如展翅翱翔的老鷹,雄姿勃發……最讓我感興趣的是用靈璧石制作而成的樂器,敲擊后發出清脆悅耳、空靈婉轉的聲音。
矯康本 (青島61中 七年級四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館藏之寶——“神龍”,其石紋褶皺、有鰭有鱗,龍頭昂首向上,龍身和龍爪溝壑交錯、清晰齊全。整塊奇石跌宕起伏、栩栩如生,恰似一條騰飛的巨龍。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代表了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這也是我“探寶之旅”的最大收獲。(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首席記者 張譯心 攝影 宋新華 實習生 趙琳 小記者 何啟霖 王浚哲 李梓瑄 焦梓涵 胡渝曦欒伊諾 孔祥慧 張宇暄 任雨婷 矯康本 李宜萱 石雅齊 戚懷睿 盧明灝 張培鴻 韓瑾儀 邱明哲 王子喬)
責任編輯:張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