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新聞話題,被震驚到了:
“專家”建議盡快開放三孩,并稱這一舉措順應民意……

大家真的都想生三孩嗎??
我一想到懷胎十月、分娩的痛苦、半夜喂奶睡不了整覺、奶粉尿片大把大把地燒錢、家里永遠堆滿了孩子要洗的衣物玩具、昂貴的早教和興趣班、上學后每晚輔導作業……就渾身打冷顫!
真正的民意到底是什么?
我身邊好些個年輕姑娘,別說三孩了,她們一個孩子都不想生、不敢生。
為啥?理由出奇一致:最主要的還是沒錢,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

(該新聞引發4.8萬條評論,熱門評論都是反對的聲音)
果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成為了很多人決定是否生孩子時的重要考量。

1 養一個孩子,到底有多貴?
以前追過黃磊的一部劇《夫妻那些事》,里面有一幕讓我至今影響深刻——
妻子陳數作為好強的職業女性,不愿意生孩子,除了強大的事業心之外,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孩子是一個大型的、需要長期負擔的消費品!
陳數盤算了生養孩子需要準備的花銷,最后告訴丈夫:“只要你把200萬拍在這兒,我就生孩子!”
黃磊啞口無言,只能默默撤出戰場。

以前看的時候還在想電視劇就是夸張,養一個孩子哪兒要這么貴呀,我們爸媽那輩連幾萬塊錢都沒有,不也一樣把幾個孩子湊合大了嗎?
直到現在看著我的好朋友多多媽有了孩子,我才知道自己真的是太天真了。
多多媽說,平時錢一筆筆地花出去可能不覺得多,但日積月累,其實是一筆非常大的開銷。今非昔比,尤其現在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想要把一個孩子“養好”,更是一筆巨額投入。
今年剛好又有朋友生了孩子,孩子剛出生,她就找人規劃了一下孩子的教育金,一算嚇一跳,孩子以后從幼兒園讀到國內大學本科,需要將近67萬元;

她原本還想讓孩子出國留學讀研兩年,結果得在67萬基礎上再加90萬元,一共157萬元!

這還只是在校的學費,還有學前教育、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暑假夏令營,全部都是每小時幾百元的價格……
如果再加上衣食等生活費,毫不夸張地說,養一個孩子的錢,足以買一套房了。

2 貧窮會成為自己和孩子的絆腳石
反觀來看,你知道如果一個家庭經濟條件不夠,能有多拖累孩子嗎?
“有個孩子都高三下學期了,丟下一堆作業回家掰苞谷,她父母說沒辦法,家里苞谷掰不完就沒錢了……”
其實國內貧困地區有很多這樣孩子,所以滇西的校長張桂梅08年成立了華坪女高,讓這些女孩子免費就讀、完成高中學業考上大學。

可即便是不用學費,還是有孩子因為家庭經濟條件而難以繼續學習的。
沒辦法,張桂梅只好給了那父母400塊錢,雇工掰苞谷,才得以把孩子領回學校學習。
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但有些父母,還在為生計奔波、家里勉強度日,連孩子的起跑線在哪都沒找到。
為人父母,難道不是希望盡量給孩子創造好的條件,讓家庭每一代都過上更好的生活嗎?
生出來以后隨意放養孩子,沒有好的生活和教育條件,不努力托舉孩子更上一層,只盼著多生幾個給自己養老。如此循環往復,一個家庭永遠都在底層,不得翻身。
足夠的經濟能力,不僅能讓整個家庭輕松前進,更是對孩子的負責。

3 創造更好的物質和精神條件,支撐孩子更上一層
有錢才能養好一個小孩嗎?當然不是。
貧窮不是父母的原罪,但努力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一定不是一件壞事。
農村的父母想讓孩子到城里,貧困的家庭努力讓孩子夠上“普通”,普通家庭的父母盡量把孩子托舉上“中產”,中產家庭拼命把孩子培養成精英……
父母們都是為了讓孩子、整個家庭向上走而已。不得不承認,經濟條件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助推力和潤滑劑,能減少前進道路的不少阻礙。
只可惜,大多數人只知道通過拼命工作、出賣勞動力來提高收入,一味省吃儉用地存錢,卻不會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資源,減輕自己的負擔。
真正的道路應該是在努力提高家庭生活條件的基礎上,給孩子更多的愛和陪伴,讓他們內心充盈,有知識、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挑戰和打拼,而不是在金錢面前敗下陣來。
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你覺得養育好孩子的關鍵因素是什么?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