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匹配產業,“低效片”變“潛力股”
青島持續推進低效片區開發建設,土地、產業、公共服務等資源要素在空間上得到優化配置,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

■爾灣賦能中心城陽數字智能產業園效果圖。
城市的發展,某種程度上就是城市吸引力不斷增強的過程,由此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推動城市實力不斷提升。
在日前召開的青島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招商推介會上,11個優質片區成為“熱點”,其中包括嶗山區張村河片區、市北區鄭州路片區、李滄區北客站片區、城陽區白沙河片區等4個低效片區。通過城市更新建設,土地、產業、公共服務等資源要素在空間上得到優化配置,傳統產業得到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得以培育壯大、未來產業獲得超前布局,原先的低效片區逐漸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
發掘產業優勢
創新型都市制造園區落地
初夏時節,白沙河上游水草豐茂、楊柳拂堤、白鷺齊飛,岸邊的薔薇盛放,如一道道花墻,吸引市民徜徉其中。過不了多久,這樣的情景也將在下游河段“復刻”。目前,白沙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正如火如荼開展,營造海灣風情、自然生境、城市陽臺三大特色分區,將成為國際風尚的門戶水岸、藍綠交織的生態廊道。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城市重要的公共資源,不僅惠及每一位市民,也是優化營商環境、增加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條件。
位于城陽區流亭街道白沙河南岸,安順路以西、仙山路以南的爾灣賦能中心城陽數字智能產業園項目已于近期開建,目前正在開展樁基施工,一期預計2025年8月份竣工,項目整體預計2027年3月竣工。
爾灣賦能中心作為白沙河片區城市更新首個產業落地項目,為美國爾灣家族辦公室在中國區落地的首個創新型都市制造園區。“項目依托爾灣集團創新資源,重點面向‘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高端智造領域,導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空天信息、新材料等產業。”爾灣賦能中心中國區負責人韓雨辰介紹。
談及為何選擇青島,為何落戶白沙河片區,韓雨辰表示,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和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是重要吸引點,“青島的產業門類多、基礎厚,可以充分發揮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的作用,而且制造業需要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做支撐。此外,高品質的環境也為園區形象展示‘加分’。”在韓雨辰看來,這些條件也恰好是白沙河片區的優勢。
記者從城陽區重點低效片區開發建設指揮分部辦公室了解到,白沙河片區包括白沙河北岸區域和樓山區域(北片),現有騰空土地4000余畝。“區域交通內連外通,有環膠州灣高速、青銀高速、濟青高速,以及地鐵1號線、15號線(在建)和9號線(在建)等,15分鐘可達青島北站、紅島火車站,30分鐘可達膠東國際機場。”有關負責人表示,白沙河片區與樓山區域(南片)、北客站片區相連,可更新面積較大,是青島環灣經濟帶的重要增長極,可承載全市新流入人口,通過著力完善產業、居住、公共服務等設施,與中心城區功能互補、聯動發展。
放大區位優勢
匯聚高質量發展更大合力
低效片區受原有產業結構影響,往往存在用地布局散亂、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形象“臟亂差”等問題。
自2022年以來,青島通過持續推進低效片區(園區)開發建設,產業結構得以優化,基礎公共服務配套得以完善,人居環境得以提升,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不斷在此流動、融合,昔日的低效片區如今逐漸蝶變為炙手可熱的優質片區。在開發建設中,社會化運作初見成效,截至今年4月底,30余家頭部企業、大型央企,共同參與老四方工業區、株洲路片區等區域69個項目開發建設。
城市更新與生活品質的提升正形成良性互動。從教育到商業,從交通到居住,張村河片區正在逐步形成一個生動的城市肌理,其中既有自然生態的修復,也有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這既是城市發展的必然,也是對市民需求響應的體現。張村河核心區開發建設通過導入“總部經濟、綜合服務港灣、國際交往聚落”三大功能板塊,有效承接高能級總部、國際機構、科創服務、人才居住、文化交流、休閑旅游服務等多樣功能需求。
鄭州路片區位于市北區鄭州路北側、李村河南岸,緊鄰李村河生態廊道,濱河景觀優美。跨海大橋高架路連通東西,四流中路、重慶中路兩條交通樞紐南北通達,5號、7號、8號三條地鐵線路在此換乘,結合地鐵三線換乘,將建設商務辦公、星級酒店、商業mall于一體的TOD地標項目。同時,依托青島科技大學及其相關產業的輻射帶動,疊加兩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提升機遇,以“科創灣芯、宜居水岸”為特色全力推動片區整體煥新,著力打造集科創、人居、教育、產業于一體的“新引擎、新城區、新窗口”。
北客站及周邊區域,西至膠州灣、北至金水路、東至四流中路、南至太原路,占地面積約3平方公里,由東、西兩個片區組成。地處市區幾何中心,是連接南北城區的重要節點,位于膠州灣東岸,濱海優勢明顯,為青島城市更新建設的重點實施項目,青島市TOD“一號工程”。機場、高鐵,地鐵1號、3號、8號三線換乘,跨海大橋、環灣大道的“2+3+2”交通大網匯聚于此,片區將構建長效總部經濟產業生態圈,全力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及智慧城市示范區。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以及不斷優化的政策、機制……綜合來看,4個優質片區雖定位不同、優勢有別,但其目標一致: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促進內涵式發展。
物盡其用、地盡其利,這就需要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通過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做強主導產業、優化公共服務等,匯聚高質量發展更大合力,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城市更新格局,讓城市更加宜居宜業、令人向往。(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梁超)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