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席、面缸、老風箱、石槽、鋸子、葫蘆做的水瓢,這些帶有歲月痕跡的老物件,在嶗山區華樓海爾希望小學李世欽老師眼里,那就是“寶貝”,是他用來為學生還原曾經生活場景的道具。作為美術老師,李世欽不但用“嶗山葫蘆”來傳播嶗山民間藝術,還花費3年收藏了五六百件嶗山民俗老物件。他的夢想是開辦一家青島民俗博物館。
緣起
通過葫蘆讓孩子愛上美術
在華樓海爾希望小學二樓的 “葫蘆工坊”里,雕刻葫蘆、彩繪葫蘆、拼貼葫蘆、書畫葫蘆等多種藝術葫蘆,足足有上百件,這些都是李世欽帶著孩子們完成的,其中很多作品參加過省市級藝術展覽,并獲得省市獎項。
李世欽是嶗山區第一批專職美術老師。1997年,他來到烏衣巷小學當美術老師,2000年,烏衣巷小學等學校合并成現在的華樓海爾希望小學,他一直擔任學校的美術老師。
“以前的美術教學并不成體系,孩子對美術的興趣也不大。我來到學校后,為了盡快讓孩子喜愛上美術,決定從他們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 ”李世欽說,在一次家訪中,他留意到學生家中有一個用葫蘆鏤空雕刻的蟈蟈籠子,他仔細把玩了一番后,頓時有了主意。
原來在嶗山,很多居民喜歡在屋前屋后栽種幾棵葫蘆,入秋后,葫蘆藤上就會結滿了葫蘆,這也成為了很多山村的一道景觀。很多孩子從小就拿著葫蘆玩耍,對葫蘆也比較熟悉。李世欽想到引導孩子從最熟悉的葫蘆上畫畫。
在教給孩子們基礎的素描方法后,李世欽找來了京劇臉譜,帶領孩子們在葫蘆上畫臉譜。他又帶著孩子們學習了雕刻、鏤空、火畫、彩繪、拼貼等多種創作手法,幾年下來,他帶著孩子們創作了100多個風格不同的“嶗山葫蘆”。
獲贊
開辦首個“葫蘆藝術”課程
“很多人不知道,我們中國人栽種葫蘆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 ”李世欽說,《詩經·大雅》說,“錦錦瓜瓞,民之初生”。葫蘆在先民生活和中華文化起源中占了很重要的角色,“葫蘆”諧音“福祿”,有很深厚的祈福文化內蘊。在嶗山區的居民家里,多在屋梁下懸掛葫蘆,以祈求居家平安順利。
在李世欽的引導下,孩子們通過種植葫蘆,參與創作“嶗山葫蘆”,他們親密地接觸了民間文化,審美意識和人文素養不斷提升。從2005年開始,孩子們參與了眾多美術、書法、藝術比賽,幾乎每年都會獲得相關獎項。隨后,華樓海爾希望小學推出了《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嶗山葫蘆》校本課程,成為島城教育系統中第一個推出了該課程的學校。
李世欽設立的“嶗山葫蘆制作與鑒賞”也成為學校的特色課,把文化熏陶、傳統藝術、勞動實踐融合在一起,讓孩子們在鄉土藝術活動中參與、體驗生活、親近藝術,在制作工藝葫蘆的過程中得到情感的表達,讓單純技能的訓練最終演變成一種匠人文化的培養和傳播。
2015年12月,“嶗山葫蘆裝飾制作”作品在李滄大劇院展覽展示。近200件“嶗山葫蘆”作品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評價,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升華
為留住文化印記收藏老物件
2017年,李世欽帶領孩子參加藝術布展。剛開始,李世欽使用塑料托盤裝“嶗山葫蘆”,擺上去后發現很不搭配,他隨后找了一個草編盤子來裝 “嶗山葫蘆”,結果發現效果非常好,看起來更舒服。
“這個對比效果觸動了我,一些老物件其實并沒有離我們遠去,更不應該離我們遠去。作為美術老師,在指導孩子提高藝術素養的同時,還應該告訴他們,相關物品的使用場景,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印象深刻。為了留住一些鄉土文化印記,我突然萌發了一個念頭,應該收集一些老物件當教學道具。 ”李世欽說。
從此,李世欽在工作之余就迷戀上了收藏老物件。他跟很多收破爛的“破爛王”建立了聯系,專門收居民丟棄的生活老物件。
在很多收藏人士眼里,李世欽絕對是一個另類。他不以收藏品是否升值為參考項,看重的只是老物件背后的生活符號、文化印記,煙火味道。
此后,凡是有村莊拆遷,李世欽總要去當地的廢品回收站,專門淘一些秤桿、咸菜壇子、水缸、暖水瓶、鋸、行李箱、裝飾畫等老物件。得知這位美術老師的想法后,周圍不少居民也給李世欽送來了一些老物件。
◆ 講述
垃圾堆里淘來梳妝臺
盡管沒有網絡小說中常見的“撿漏故事”,但是聊起李世欽的收藏故事。很多同事說,李世欽老師很癡迷老物件的收藏,不少收廢品的人都會主動打來電話,告訴李世欽老師最近收到了一些居民丟棄的老物件,而李老師接到電話后,總是高興地跑去淘貨。
經不住記者磨,李世欽只講了兩個“淘寶”的故事。有一次,他去逛昌樂路文化市場,驚奇地看到了小時候常見的放置菜刀的木頭架子,結果在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木頭架子的用處。李世欽花了5元錢買了下來。
當然更多的時候,李世欽 “淘寶”并不花錢,有一次,他從李滄區一個拆遷社區的垃圾堆里,撿到了一個碎成了好幾塊的梳妝臺,他打包后,拿回單位,花了兩天時間才重新粘好,這個梳妝臺也放在單位的畫室里。
他的畫室,更像是一間倉庫,里面有桿秤、水磨石的花盆、鋁合金燒水壺、鈴鐺、水缸、洗臉盆、門板、陶瓷杯子等生活用品,時間跨度從民國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記者了解到,從2017年以來,李世欽收藏了五六百件老物件。畫室里裝不下,他向學校申請,又找了兩個倉庫儲藏。
◆ 夢想
想建一處鄉村民俗館
因為一份對鄉土文化的癡迷,對民間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去年,李世欽被評為嶗山區最美教師。
“我不是專業的收藏家,我只想給孩子們留下一份曾經的鄉土文化印記,告訴他們過去年代中的人們的生活場景,看看當初的人們是怎樣使用簡陋的生物用品,怎樣艱苦奮斗,依靠努力不斷創造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的。 ”李世欽說,他希望有一天在學校可以建一個民俗博物館,他能夠給孩子們講一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提起李世欽老師,華樓海爾希望小學王倫波校長豎起了大拇指,“在李世欽老師的帶動下,不光是學生的素養不斷提升,連帶著周邊10個社區的葫蘆種植產業也被帶動起來,原先嶗山葫蘆不值錢,現在大家都知道葫蘆上能畫畫,嶗山葫蘆最貴的每個能賣到50元錢。 ”
王倫波校長說,李世欽老師是一位有鄉土情懷的老師,是一位有著藝術追求的老師,從教23年來,他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們插上了藝術的翅膀,讓華樓海爾希望小學的音樂藝術美術教育進入了新天地。下一步,學校也將積極推動“葫蘆工坊”的升級,并且在合適的時候啟動民俗博物館的建設。(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陳勇 通訊員 張敏)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