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島灣海岸帶綜合整治前(攝于2019年)。 青島藍谷提供

小島灣北岸的國家深海基地目前是“深海一號”等科考船的母港。趙健鵬 攝

■位于青島藍谷核心區的中國(國際)礦晶科技博物館,收藏有5萬多件世界各地的礦物標本。 趙健鵬 攝

■建設中的中國(國際)礦晶科技博物館(攝于2019年)。青島藍谷提供

■依海而建的人才公園,體現宜居、宜業、宜游的藍谷新城建設理念。趙健鵬 攝

■問海路周邊聚集了眾多科技園區和高新企業。趙健鵬 攝

■從國家深海基地出發的“深海一號”船攜“蛟龍”號多次完成深潛科考任務。 韓 星 攝

■青島藍谷匯集多個“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 趙健鵬 攝
誕生之日起,青島藍色硅谷便肩負重要使命——建設高質量的“海洋科學城”。
青島藍谷核心區,問海路一路向東,匯聚了嶗山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中船重工七二五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一大批國家重點海洋科技項目,被譽為“海洋科技的華爾街”“一串海洋科技的珍珠項鏈”……
不熟悉青島的人,也許不知曉藍谷之于青島的意義。青島,集聚了全國70%的海洋科技力量,有中國“海洋科技城”之稱,青島的科研成果曾引領一次次藍色浪潮……
正是有這一沉甸甸的“家底”,才有了肩負重要使命的青島藍谷的“橫空出世”。
風起鰲山灣。2011年,青島作出全力打造“中國藍色硅谷”、建設藍色經濟領軍城市的戰略部署;2012年,青島藍谷發展規劃獲得國家五部委聯合批復,以海洋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發及高科技產業集聚區加足馬力,正式揚帆起航。
某種程度上,藍谷無疑就是青島科技的“聚核點”,是科技之“芯”。
從一片荒灘到“串珠成鏈”,問海路周邊的變化,是藍谷十余載發展的縮影,耕耘、積蓄,久久為功,青島海洋科技的新質生產力漸露崢嶸……
2015年,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在青島藍谷正式啟用,成為國內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實驗室。這一“大手筆”打開了新局面,國家深海基地、山東大學等50余家“國字號”科研機構、高校院所陸續在這里扎根,海洋科研逐漸成為青島藍谷的一張“王牌”。
近年來,青島藍谷堅持在海洋科技創新上下功夫,持續放大高端創新平臺集聚優勢,一系列科技成果呈“井噴”之勢:“深海一號”船攜“蛟龍”號完成我國首個大西洋載人深潛科考航次,《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案例》入選全國76個2023智慧農業建設優秀案例名單……
新形勢,新使命,新擔當。為更好發揮青島藍谷“雙核”引領作用,建設國內領先的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青島藍谷布局了海洋高技術服務、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3個新興產業,海洋文旅、涉海總部經濟2個特色產業的“3+2”產業體系,搭建起四大千畝產業園框架。
一個收獲的金秋漸已來臨,國家深海基因庫、國家大數據中心、國家標本樣品館、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等加快推進,海洋高端裝備和海洋新能源兩大產業園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大唐華芯威半導體產業園主體封頂,海爾·納暉新能源產業園啟動建設,科研優勢持續轉化為產業發展盛勢,海洋經濟全面起勢。
從600余年前的明朝軍事重鎮,到如今科創資源富集、產業蓬勃發展的新高地,鰲山灣畔,正在見證著青島海洋科技一次華麗的迭代升級。
肩負著經略海洋的使命,藍谷在加快發展海洋領域新質生產力、助力青島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中繼續擔當作為,從“蔚藍”,加速駛向“深藍”。時空交疊,山海之間,“海洋科學城”高質量發展的畫卷正在這里徐徐鋪開。 (王 濤 竇衍鳳)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