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0年11月24日1版

讓政策溫馨起來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實際上就是在生產公共產品,對于企業來說,政策就是利好與支持,就是要能用得起來,用得有獲得感。
有時候,政策制定得挺條理、挺理性,但企業就是感受不到政策的溫度。一方面,因為有些政策針對性、操作性不強;另一方面,就是這些政策的制定缺乏“情商”,表述、語言、角度無法讓人一看就懂,一看就能激發興趣,一看就能操作。
政策之于企業,就像水之于土壤。如果只滿足于把水澆在地面上一層,看著地皮都濕了,但其實根本沒澆到根須上,滲透不到土壤里去,墑情不保或者沒有墑情,水分很快就蒸發不見了,自然不利萬物的生長。但如果能把政策像滴灌一樣澆到企業生存土壤的深層,精準豐潤,墑情就好了,企業也能更茁壯地成長。
我們制定政策公共產品就是要拿來用的,不能一生產出來就成為庫存,束之高閣。要讓政策和商場里的菜一樣,就擺在那兒,群眾順手、輕易隨時隨地可以了解。以往,一想到政策,群眾就會想到機關辦公大樓,會有一種距離感,現在把惠民惠企政策碼貼到了菜市場、居委會、居民樓、地鐵口等日常的生活場景中,在心理上,老百姓感到政策就在身邊,群眾的心也就與黨和政府親了,事情當然就更好辦了。
政策能感知,才會有溫度,滴灌到企業最渴望處,才能見效果,群眾才更有獲得感,城市才更有溫度。(海納川)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