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專家趙以漢,長期在西藏、青海和甘肅工作,4年前曾著書 《行走高原》,記錄下他在青藏高原尋礦的難忘回憶,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后老一代地質人的那段激情歲月。11月16日,趙以漢接受早報獨家專訪時稱,他的地質夢想是從嶗山一次尋“寶”開始的。作為青島人,趙以漢既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又是一名地質義務宣講員。退休后的他經常到母校青島四中和礦石博物館,為青島眾多地質學粉絲普及知識。他以半生的地質情緣,書寫了老一代地質人不畏艱苦的精神,成為青島人的驕傲。
講述
荷槍實彈高原尋“寶”
趙以漢出生于即墨區趙家嶺村。當時他的父親在青島四方機廠工作,曾在抗日時期組織過許多抗日活動,后來還被寫成了書教育后人。 “從小聽著父親抗日故事長大,對那段歷史的記憶格外清晰。難忘的歲月給了我巨大力量,對以后的地質夢想產生了積極影響。 ”趙以漢說,父親趙世恪在抗日戰爭中犧牲后,母親帶著他四處流浪,幾經周折才在青島上了小學。后來在青島四中畢業時,機緣巧合考入了南京地質學校。
“在高原尋礦的經過,像是荒野求生,九死一生。 ”想起幾十年前在西藏尋礦的經歷,趙以漢回憶說。19歲那年,他從南京地質學校畢業后,作為隊長帶領31名同學奔赴西藏為祖國建設事業找礦。當時的西藏地質局野外地質隊配有藏語翻譯、機要員、報務員和隨隊護衛戰士,地質隊全體人員都是荷槍實彈。
“我和隊友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挎槍、騎馬連夜翻越幾座山,騎到馬匹累倒時,我們便把自己的干糧喂給馬吃,把軍用水壺中舍不得喝的救命之水倒在帽子里給馬喝,吃喝之后,馬兒像是通了人性一樣堅強地站起來繼續趕路。”趙以漢回憶,1958年2月,為了尋找修筑水壩的石灰巖礦,他帶領地質隊奉命去找礦。在翻越幾座大山后,根據山上的地形地貌,趙以漢憑著扎實的地質知識,用望遠鏡環顧了一下四周,便斷定不遠處的山上有石灰巖。果然,隊友們走近查看,正如趙以漢所判斷。就這樣,地質隊用很短的時間,找到了粘合劑原料的礦山。
傳承
80歲寫下尋“寶”回憶錄
趙以漢寫的 《行走高原——趙以漢地質漫記》一書,4年前出版時曾風靡一時,現在依然受到許多地質愛好者的青睞。趙以漢告訴早報記者,他曾和地質隊的戰友們長期在西藏、青海、甘肅找礦,經歷了一場場生與死的考驗。即便是退休后,趙以漢對高原尋礦的很多細節,都歷歷在目。為了留下記憶,當時已經80歲的趙以漢拿起筆,著書記錄老一輩地質人的艱苦歲月。他以38年的地質工作經歷,詳盡講述了老一代地質人尋礦“歷險記”。
“奮斗在青藏高原的一代代地質人,將理想與青春獻給了共和國的地質事業,這種情懷與夢想應當通過書籍、電影等媒介傳承下去。”11月16日,趙以漢在青島經濟職業學校寶玉石博物館,向慕名前來的眾多青島地質愛好者介紹了自己的創作心路,講述了他和隊友在青藏高原上發生的難忘故事。
為了傳承老一代地質人的精神,深圳一家影業公司將以《行走高原》為創作藍本,拍攝一部院線電影《祁連寶藏》,再現一代地質人為共和國找礦的青春傳奇。趙以漢說,當時的地質隊員工資高,每月工資大約300元人民幣,而當時內地城市一般職工每月工資約為20至30元。 “從小就知道生活不易,懂得感恩,所以有了工資后,每月要給在北京地質學院攻讀本科的一位同學寄去20塊,一直寄了4年,直到同學畢業。”趙以漢不僅熱心腸,更是一個孝子,到西藏后,便把單位發放的幾百元進藏生活補貼,寄給了青島老家的母親,自己僅留了很少一部分作為生活費。
幕后
地質夢想從青島起航
“由于我畢業于南京地質學校,干了一輩子地質工作,家人也受到很大影響,外孫就讀于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地質學院,還有多位家庭成員從事地質工作。而我的地質夢想就是從青島開始的。”趙以漢回憶說,1953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需要尋找大量的礦產資源。而他就是在這一年正式進入了南京地質學校。
在青島上學時的偶然經歷,讓趙以漢埋下了一個地質夢想。正是這個夢想,有了后來“為了尋礦,用腳步丈量青藏高原”的特殊經歷。當時,趙以漢在青島四中讀書,一次,學校在嶗山組織活動,他和幾名同學進行科學實驗時,聽說嶗山上有一種礦石,安裝上天線后,就可以制作成“礦石收音機”,收聽到廣播節目。
這一發現讓趙以漢興奮不已。于是,他和幾名同學開始在嶗山上尋找這種礦石。在翻越了幾個山頭后,幾名同學已經累得汗流浹背,遺憾的是最終還是沒尋找到這樣的礦石。回到學校后,趙以漢并沒有灰心,心里暗暗決定,要學習地質知識,將來一定要找到能制作收音機的石頭。后來,從青島四中畢業那一年,正好地質學校來招人,他立即報名考試并被錄取。從此,他開始了圓夢地質。
“這張地質年代表就是我當年親手繪制的。”在青島經濟職業學校寶玉石博物館,趙以漢指著墻上一幅地質年代圖自豪地說。他拿出手機將這幅地質年代表拍下來,收藏到了自己的手機里。記者了解到,趙以漢從南京地質學校畢業后,經常回到青島參加地質義務宣講活動,親手繪制的地質年代圖表,被青島眾多學校、地質博物館和地質學愛好者收藏。
對話
青島海底埋著礦石“寶藏”
采訪中,提起青島的地質礦產資源,84歲的趙以漢如數家珍,侃侃而淡。
記者:“礦石收音機”夢想,對你影響多大?
趙以漢:就是因為這個“礦石收音機”,讓我埋下了地質夢。后來知道了制作礦石收音機的原料,就是嶗山上的一種花崗巖,但必須找到有晶體的礦石,才能制作收音機。
記者:嶗山海底綠石資源是不是很豐富?
趙以漢:嶗山綠石,大家都叫海底玉。分為水石和旱石。水石經過億萬年海水沖洗,外表光瑩潤澤,旱石經過大自然風吹日剝,自然紋理秀美,盡顯古樸風韻。在嶗山灣的海底,億萬年前形成眾多巖壁,有的石頭被沖出來,有的永遠深埋于海底,確實是一座海地寶藏。而青島豐富的地質資源還有許多,像試金石、田橫石、馬山石林、硅化木等。
記者:您在青島有許多地質學粉絲吧?
趙以漢:雖然因工作原因,不長居青島,但每年都會回來住上一段時間,也會去一些學校、礦石博物館,給青島的地質愛好者講述父親抗日的故事和自己 “行走高原”的經歷。在青島,有我的同學,還有許多愛好地質的學生,這些都讓我很感動,以后也會抽出更多時間在青島宣傳地質知識。(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康曉歡/文 視頻剪輯 趙彤)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