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0年11月26日1版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更大力度拓展內需空間
——“為青島培育未來”系列述評③
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特別是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內需空間正在成為塑造城市未來發展空間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對青島而言,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要充分發揮“雙節點”作用,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就必須用更大力度拓展內需空間。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城市、長江以北地區的“第三城”、黃河流域的經濟出海口,青島自身市場龐大、消費活力強勁,同時還具備強大生產能力,能夠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依托這樣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充分釋放內需潛力、大力拓展內需空間不僅可以將超大規模內需市場轉換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更將使得青島在暢通國內東西南北大循環中發揮不可替代的平臺和樞紐作用。
青島要更大力度拓展內需空間,最關鍵的是深入拓展自身的投資空間。投資與內需互為依托、共同成長,較高的投資可以直接帶動就業、拉動需求、滿足需求;反過來,不斷增長的需求也刺激投資、促進投資、實現投資。青島要通過較高的速度、較長時間的高質量投資增長,為區域發展賦能。青島的投資空間,放在國家對青島的戰略定位上、放在新發展格局中、放在區域一體化背景下來審視,膠東經濟圈是最重要的舞臺。當前,膠東經濟圈的一體化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一系列產業領域、機制合作、服務互通的常態化制度化成果加速落地。這既符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求,也是塑造區域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作為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的抓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產生的集聚效應將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實現良性循環,暢通國際國內資源要素流動,有力撐起城市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青島投資空間的拓展,就要放在如何在膠東經濟圈更好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更好服務兄弟城市上來謀劃、布局,進而有效帶動膠東經濟圈成為中國經濟新增長極。
更大力度拓展內需空間,要進一步聚焦大項目。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五中全會提出要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從“育新機”到“育先機”的一字之變,其實強調的就是樹立超前意識、下“先手棋”的重要性。拓展內需空間,必須將主要力量和精力放在項目招引上。要對照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緊盯國家政策動向,加強前瞻性的研究,聚焦新產業、新基建等重點領域,超前謀劃一批事關中長期發展的重大項目和“十四五”的儲備項目,確保未來五年形成滾動的投資積蓄。在具體項目的選擇上,不僅要加快引進一批前瞻性項目,更要強化引進能夠改變城市產業結構、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大項目,鍛造驅動內需的強大引擎。特別是以工業互聯網、5G、數據中心、軌道交通等為代表的新基建,一端連接巨大的投資需求,另一端連接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擁有廣闊發展空間,是城市競爭的新起點,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立竿見影的關鍵性作用,要作為項目招引和建設的重點領域,力爭進一步突破。
更大力度拓展內需空間,要進一步補強民生短板。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拓展內需空間不是針對于當下釋放被疫情抑制的消費的權宜之計,是著眼于培育新需求,從而長期有效地刺激內需、吸引消費的戰略選擇。這就需要針對短板弱項精準滴灌,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和民生投資。各區市要結合打好城市品質改善提升,突破平度萊西、鄉村振興等攻勢,引導資金投向具有乘數效應的交通基礎設施、農業農村、市政工程、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民生等短板領域,進一步改善公共服務,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地釋放需求潛力。
改變需要支點。面對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青島要確立新的優勢,踏上新的賽道,內需是重要支點。只要我們充分釋放內需潛力,最大程度拓展內需空間,一個更為壯闊的未來就將在當下被有力地撬動。(青島日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