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6日訊 小雪節氣后,氣溫持續走低,由于室外氣溫逐漸降低,很多人更愿意待在有暖氣的房子里。但是如果在暖氣房里久待,就會出現身體不適,如口唇干燥、咽部不適、流鼻血等癥狀,許多市民稱之為“暖氣病”,海慈醫療集團專家提醒市民,冬季來臨還需注意室內通風及飲食的滋潤和調補,增加戶外運動,防范疾病找上門來。
在海慈醫療集團兒一科候診區,記者看到3歲的軒軒一直哭鬧喊著難受。據患兒的家長介紹,孩子的抵抗力差,一到冬天經常感冒,這兩天還出現鼻出血的現象。接診醫生為患兒進行了檢查,患兒是不能適應暖氣房里干燥的環境,患上了“暖氣病”。
記者在皮膚科、風濕免疫科等門診了解到,近日前來就診的皮膚瘙癢、濕疹、干燥綜合征的患者較前明顯增多,其中老人和孩子占多數。據海慈醫療集團干部保健科主任醫師魏陵博介紹,現在暖氣片熱了,但很多市民出現口干、咽痛、皮膚干燥等不適癥狀,應控制好室內溫度、空氣濕度,多飲水,多吃新鮮果蔬,適度鍛煉,定時開窗通風,防止“暖氣病”的發生。
據介紹,“暖氣病”會導致多種危害。首先,暖氣開通后,室內溫暖干燥,無異于一個病菌的“溫床”,加速病菌的滋生和傳播,致使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發病率猛增。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聲嘶等,都是“暖氣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癥狀。如果這些癥狀持續時間太長,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就會減少,灰塵、細菌等附著在黏膜上,容易引發上呼吸道感染,發生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
其次,室溫過高易使人體出汗過多,可致血液濃縮,血液黏稠度增高,血管擴張,血容量不足,從而引起血壓下降及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同時對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暖氣病”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加重心慌、胸悶等癥狀。
另外,干燥是肌膚的致命殺手,會加速體內水分流失,使機體纖維失去韌性導致斷裂,從而形成無法恢復的皺紋。老年人皮膚瘙癢,抓撓不當還會造成濕疹。
海慈醫療集團保健科主任醫師魏陵博說,現在家里有了暖氣可謂是暖意融融。“我們先說它的好處,溫暖首先使得人身心放松,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可以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溫暖可以使血管和氣管不至于過度收縮,因此高血壓、氣管炎會顯著減少,而且,皮膚也不會粗糙干裂,人也不會凍手凍腳。但是,過暖也不代表‘好’。”
專家特此提醒市民,長期處于暖氣房內應注意以下幾點:
室溫不超過22攝氏度
要想預防“暖氣病”,控制好居室溫度、空氣濕度最關鍵。具體來說,室溫18℃~22℃;濕度50%~60%為宜,如果使用加濕器要定期消毒。冬天室溫稍微低點對健康更有利,有研究表明,室溫在15—20攝氏度(17攝氏度最佳)時,腦力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最高。
適度鍛煉
冬季以動治“凍”,可減少“暖氣病”的發生。根據天氣情況和個人身體狀況合理安排運動,如慢跑、騎自行車等。冬季活動量不宜過大,適量運動微微出汗即可。
多吃新鮮果蔬
冬季多喝水防止體內水分散失,每天要保證2000毫升的飲水量,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多吃一些濕潤并具有溫熱性質的食品,如芝麻、蘿卜、番茄、豆腐、銀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不飲或少飲酒。
暖氣片上放盆水
空氣中相對濕度在45%—65%時,人體感到最舒適。用加濕器時,一定要保證每天換水,每周清洗一次,否則容易滋生病菌,引發呼吸道感染。想讓水迅速蒸發,最好的辦法是加大水和空氣接觸的面積,用拖把多拖幾次地。
每天通風半小時
冬季戶外活動減少,適當開窗通風。最佳時間段為上午9點至下午5點之間,開窗通風半小時左右。(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通訊員 范曉蘋)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