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李蘭娟院士前往濟寧醫學院做學術報告,引發數百名學生跟隨追捧,堪比追星現場。此事一經報道,迅速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不少網友乃至許多媒體高呼“這才是該追的星!”
類似的言語其實早已屢見不鮮,在這個追星盛行、而飯圈文化頻頻出格的時代,許多人都在呼吁“追該追的星”。然而,這種話語其實也是在制造雙方的對立,把科學家和明星放置在對立面上。這無益于真正解決問題。
明星與科學家所處的環境與條件本就不相同。明星毫無疑問是臺前閃耀的人,他們的職業性質也要求其必須要將自己置身于公眾視野下;而科學家卻不一樣。科學家需潛心研究,太多的關注對他們來講其實本就是一種負擔。一般情況來說,將科學家放到大眾的視野下,很容易造成其被消費的現象出現。給科學家留下足夠的空間,也是一種最好的尊重。
誠然,近幾年間,飯圈文化屢屢出圈,在網絡上引發了許許多的罵戰,無休止的指責與謾罵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在很多時候與明星本身并無必然聯系,而是粉絲沉溺追星,荒廢人生所導致的。一味將錯誤推到明星身上,其實有失公平。如果不用正確的態度和行為“追星”,盡管將追逐的對象轉變為科學家,或許仍會造成此類現象出現。
追星選擇的對象與他人無關,僅取決于個人的選擇。對于明星,我們喜愛的或許是他們在舞臺上的閃耀,或許是他們的才華與外形,對于科學家,我們敬重的是他們的付出、他們的堅守、他們的奉獻。二者之間本不對立,制造對立情緒或許能短暫地博人眼球,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正確引導追星的行為,形成正能量的追星氛圍才是輿論真正應該做的事情,也是對二者真正的尊重。
(本文系“青島市首屆高校評論大賽”參賽作品 文/青島大學學生 韓晨雨)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