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時間,早報常青樹熱線接到多位市民打來的電話,反映網絡傳播的“科普文章”對老年人像“神”一樣的存在。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銀發族”學會通過網絡獲取資訊、進行溝通。但由于對信息缺乏足夠的分析辨別能力,他們時常被網絡謠言誤導,成為謠言傳播的“易感人群”。
老爸對“養生小妙招”深信不疑
市民楊女士告訴記者,她的爸爸每天都會定時向全家微信群里轉發“科普文章”。我爸總會把手機看到的 “養生小妙招”“科普文章”等一個字不落地讀完,并且有時還會做筆記,然后把文章轉載到我們家庭群里,要全家每個人都認真閱讀。 “網上說喝了酸奶就不能吃凍柿子,在我爸看來這就是類似于砒霜類的藥物。我和老公一個生物系畢業,一個化學系畢業,對老爸轉發的這些“科普文章”多半會“一笑而過”。有一次我跟老爸解釋其實酸奶和柿子一起吃只是影響營養吸收,可我對老爸說了半天都不管用,在我爸心里,這些網絡“科普”文章科學含量超過醫生的話。
楊女士說,除了老爸的“自律”,她的老媽也是“網絡小妙招”的忠實粉絲。有一次,老媽在孫女的床頭放了幾個檸檬,說是她從抖音上看到檸檬有助于睡眠,孩子能長得更高。楊女士本想反駁,但覺得無傷大雅也就沒有過問。
父母成網絡謠言的“二傳手”
市民任女士告訴記者,有一次,她一邊看手機一邊走進廚房,正在廚房里做飯的老媽一下子把她推了出來,老媽堅決不讓她帶著手機進入廚房,說是容易爆炸。而這條信息的來源也是她老媽從手機里看到的。任女士在社區從事老年人服務工作多年。她發現,現在不少老年人都有智能手機,他們手機里訂閱最多的,除了健康養生的內容,還有一些搞笑視頻號或所謂的食品安全內容,其中不少是自媒體制作的,沒有什么可信度。在她服務的老年微信群里,老人們經常轉發一些聳人聽聞的謠言,比如“飛機撒藥治白蟻不能曬被子”“吃方便面會致癌”等。
市民方女士的媽媽平時比較注重健康養生,有一天她看到“西蘭花可以抗癌,但需要生吃”這一消息,就真的給他們一家三口做了生吃西蘭花這道菜。方女士說,她當時很困惑,因為生吃西蘭花的口感真的是很難接受。后來她聽老媽說是吃西蘭花可以抗癌。方女士特意上網查了一下,發現網上有這種說法不假,但要達到普通人很難達到的攝入量才行。而方女士的媽媽看到的那篇文章,對西蘭花攝入量一事卻只字未提。 “趕緊轉給親朋好友”“趕緊轉發讓更多人知道”……“這是老人們轉發的謠言文章慣用的套路。這些年輕人一看就很不靠譜的網絡文章,老人們卻信以為真并不斷轉發,不知不覺中成了謠言的二傳手。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青島市總工會職工心理健康服務專家陳值娥
陪伴是讓老人遠離網絡謠言的最佳處方
為何老年人“朋友圈”更容易傳播虛假信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青島市總工會職工心理健康服務專家陳值娥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不可逆的生理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大腦功能逐漸退化,認知能力、規劃決策復雜行為的能力、辨識能力明顯下降。當“朋友圈”的同一虛假信息頻繁出現,老年朋友就很難進行理性分析了,往往就會從不信到將信將疑再到最后的深信不疑,不知不覺地被“洗腦”,從眾轉發虛假信息。
其次是不能忽視的心理原因。老年人更關注飲食健康、保健養生的信息,這也反映了他們內在的恐懼,害怕生病、希望能過高質量的晚年生活,不給兒女添負擔。所以對“朋友圈”中相關信息更容易相信并轉發。另外,還有客觀存在的社會原因。不少老人離開工作崗位后,處于相對封閉單一的生活狀態,信息來源減少無法跟上“自媒體”時代的發展,將“朋友圈”相關信息等同于官方新聞報道,視為權威,不加辨別地傳播了“朋友圈”的虛假新聞。
其實,老年人“朋友圈”更容易傳播虛假信息的這一情況也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老年朋友渴望跟上社會的節奏,也需要更多的關注,尤其是兒女們的陪伴與交流。(觀海新聞/青島早報 記者宋振濤)
責任編輯 李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