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9日訊 蘇聯解體20周年的2011年,劉子超第一次去到烏茲別克斯坦,他萌生了想要寫點什么的想法。時隔9年,一本書寫中亞大陸旅程的新書《失落的衛星》面市。今天下午,劉子超做客青島方所,他說那些想要從書中獲取詳盡旅行攻略的讀者可能會失望,因為他的“旅行寫作”更希望傳遞的是一種時代精神,像作家奈保爾那樣,以犀利的觀察和文學性的語言給予所見以現實的關照,從中見證這個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變遷。

過去30年,當曾經的“帝國”化為烏有,一切如離軌的衛星,從歷史中失落出走的中亞大陸都發生了什么?講述它的故事的著述其實很少。九年前,當劉子超提起筆來想要寫點什么的時候,他發現自己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素材還很多,他暫且擱筆,轉而開始尋找相關的書籍閱讀。直到2017年,在從事自由寫作一年后,中亞的書寫計劃才又提上了日程,也就從這時起,他多次深入亞洲腹地,前往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去探索這片陌生之地,寫作的時機似乎已經成熟。
在書中,劉子超與不同身份的人們對話,穿插記錄描摹每一地的歷史與當下狀態。一切都并非經過事先精心的計劃,他保持著曾經作為記者的敏銳洞察和一個外來旅行者的熱切的好奇心。
在烏茲別克斯坦日益干涸的咸海邊,他遇到一位孤獨的中國人,與他共進晚餐,聽他講述沒有電,沒有手機信號,沒有網絡,甚至沒有淡水的孤寂生活,每個月他會去到160公里外的居民區買補給。他的工作是把咸海的微生物收集起來進行深加工,做成蝦的飼料,再與國內進行交易。孤獨壓抑的時候,他會騎上四輪摩托,在荒無人煙的曠野上狂飆;他還遇到過一位哈薩克斯坦的出租車司機,從未放棄成為歌手的夢想,有空就會用車上的伴奏帶來練習,一曲終結不忘舞臺式的謝幕,他說他想要成為像迪瑪希那樣火到中國的名歌手,而迪瑪希正是他的師弟……劉子超幾乎與這片大陸上的每一位深度交談者都保持著聯系,最近他得知,那個在咸海邊帳篷中居住的中國人又從國內回到了那個地方,開始了他周而復始的生活。
劉子超捕捉每一個體生命的生存細節,并為他們的鮮活、生動動容。奈保爾說,“我去一個地方之前不能預先有答案,我要去看,去看看那邊的人怎么生活。”有作家式的觀察,有犀利的目光與文學性的結合,有背后宏大的現實關照,這是奈保爾式的“旅行寫作”,也是劉子超試圖呈現的個人文本。

他告訴記者,相對于圖片以及視頻畫面的呈現,他更加崇尚文字的力量,在寫作中我感覺自己更加自由。而劉子超的寫作,也并不刻意取悅讀者,“這顯然不是一本所有讀者都會喜歡的書,但它總會找到同好,吸引真正喜歡它的一小部分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