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慶祝活動中,放飛氣球似乎已成為常見的浪漫表達方式,人們將心愿寄托于五顏六色的氣球,看著它們冉冉升空,仿佛美好的未來就此開啟。然而,浪漫的背后卻隱藏著諸多不容忽視的安全與環境隱患。
近日,杭州、重慶、西安等地出現了“氣球樹”。節日后,不少氣球纏繞在樹枝、電線上,環衛人員不得不系上安全繩,借助登高車,費盡周折地清理,一棵樹上的氣球往往需要半小時才能清理干凈。
更為嚴重的是,這些氣球所使用的氣體往往存在安全隱患。根據國家規定,制作氣球應使用相對安全的惰性氣體,但出于成本考慮,不少商販選擇用氫氣與空氣混合制作氣球。氫氣易燃易爆,靜電、太陽暴曬、明火等都可能引發其爆炸。在前不久的跨年夜,河南信陽某商場門口發生了群眾自帶氫氣球爆燃、灼傷路人的事件。
除了安全隱患,放飛氣球還伴生環境污染問題。大量氣球漏氣后落入水域,會成為難以降解的垃圾。尤其是用金屬鋁制成的鋁箔氣球,不具備生物降解屬性。在杭州西湖等地,跨年夜留下的氣球飄在湖面上,給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
慶祝美好時刻、表達美好愿望的方式有很多種,萬萬不能以犧牲公共安全和生態環境為代價。政府部門應加強監管,嚴厲打擊違規銷售和使用氫氣球的行為,推廣可降解的氣球材料。當然,每一位市民都是維護安全和保護環境的第一責任人,應該自覺遵守相關規定,莫要盲目跟風,使祝福和浪漫變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