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順在工作中
說他是制鞋專家是毫不過分的——劉澤順,亨達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在亨達,一連串和“創新”有關的數字,都是由他主導研發完成——1034項專利申請,5項發明專利研究,45項國家制鞋標準主持制定……
打造“無痕良品”
“請幫著找找這雙真皮靴的縫線處。”5月3日上午,在亨達采訪劉澤順,面容淳樸的他,笑著拿起一雙高靴作展示,有縫嗎?大家大眼瞪小眼地瞅:整雙鞋看不出有一點接縫……最終在他提示下,才注意到了在靴子的內側,有兩處接縫,痕跡幾乎看不出來!這種令大家嘖嘖稱奇的技術,就是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皮革無縫粘接技術”。
“只有像老劉這樣的‘鞋癡’,才能把這項技術拿下來。”在亨達,員工們也常常用這個稱謂來形容他。
“皮革無縫粘接技術是針對真皮材料越來越匱乏等問題而研發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其技術核心是通過高周波無縫粘接技術把斷開的皮料進行熔接,使產品不僅牢固、美觀,并且皮革原材料得到高效利用,提高皮革利用率在7%-8%以上,“不要小看這個數字,用在高靴上,一雙高靴就節省成本近10元。”他介紹道,全國每年生產200億雙鞋,這項專利推廣開來產生的經濟效益可想而知。
看似簡單的技術,實則暗藏“玄機”,高周波的溫度、片幫的寬度等均直接影響其效果。為了研究好這項技術,劉澤順的“癡勁”又上來了,一邊學一邊分析,上下班連軸轉,不停地做粘接論證試驗,為方便工作,他干脆又使出老招數——把行李搬到了公司,吃住在實驗室,一個月不回家!結果,這個皮革無縫粘接的操作瓶頸難題,硬是被他和同事攻克了下來,這個速度,連外方專家也驚嘆不已。
琢磨新的制鞋工作法
科技健康鞋類的研發,是亨達企業產品戰略一個新的著力點——“針對老年人日常容易滑倒、摔倒的現象,亨達集團提出了為這個群體量身定制市場所稀缺的產品:孝親鞋,并將其作為一個重量級的企業文化品牌來打造”,相關負責人介紹,研發這項技術的重任,就擱在了劉澤順和他帶領的團隊身上。
“我們沒找錯人。”相關負責人笑著說,對劉澤順而言,“琢磨新的創新工作法”就是他的業余愛好,善于用看似“愚笨”的方法不斷創造新的操作方法。2008年,劉澤順團隊利用兩年時間,在大量材料中作無數次對比試驗,不厭其煩,終于研發出一種熱可塑材料,一平方英寸有9億個微孔,確保水分子通不過,水汽可以通過,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為追求最優的防滑性能,在上百種材料中一一進行試驗、篩選,選定了天然橡膠材料與添加劑的配方,經過一番番苦思冥想,他們又醞釀出一系列創意點子:鞋底微通道的設計,使之更好地疏水。
如何集合消費者的眾多需求、各種鞋底材料的不同功能又使之不相沖突?劉澤順從傳統的“千層底”老布鞋中得到了靈感,又進一步地升華創新,完善鞋底平衡增壓的綜合功能,經過一次次徹夜鉆研、600多次試驗,研發團隊終于有了突破,他們在制鞋行業少有地為鞋底設計了8個底層,使之既防滑又減震,又輕又軟,有回彈力,“孝親鞋”問世了。
從工匠到專家
劉澤順領軍的亨達股份國家級技術中心,主持完成了各級攻關課題235項,解決現場棘手技術難題600余項,改善提案1850項,直接為企業創造效益6820余萬元。
為行業和企業培養一個技能過硬的人才群體,這是劉澤順一直所奉行所致力的使命。“在一個重視技術工人的企業文化中,這是我理應做的,作為其中一分子,這就是我對所從事職業的一種信仰和認同。”他坦承自己的心得。每年講很多課的劉澤順,除了國家頒布的技能人才培訓及職業技能鑒定教材外,更將自己總結編寫的課件《皮革無縫粘接技術》、《扣底刷膠、釘跟操作手法》、《亨達孝親鞋制作技術》等培訓教材,都一項項地無私傳授……
“劉澤順帶徒18人,培養高級技師12人,技師21人,其中,3人獲公司技能專家,1人獲即墨區技師稱號。”相關負責人介紹,劉澤順所帶的多名年輕徒弟先后參加全國、山東省職業技能大賽并取得優異成績,在2014年山東省市技能大賽中,獲得了繃幫組第一名,在全國青年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決賽中獲得第四名。
憑借在制鞋技術方面的貢獻,劉澤順先后獲得山東省首席技師、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青島市首席技師、青島市職業技能鑒定專家委員會委員等稱號。(青報全媒體記者 錢 卓 通訊員 蓋曉琴)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