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班長,你們通知一下,5分鐘后產線小組會議,請所有班組成員把手中的生產表拿過來匯總,統一部署日常生產任務。”繁瑣的流程需要眾人聚在一起才能完成,如何讓這套繁瑣的流程實現智能、智慧化?這是當下傳統企業當下應該深思的問題。

隨著青島“工業互聯網”的改革大浪潮正在深入城市、區域乃至功能區大規模協同作戰,作為城市“換道超車”的重大戰略節點,以“智能智慧”為創新工業引領,全力打造升級+改造為一體的“工業互聯網”之都,產業融合成為了當下“工業互聯”快速崛起的“金鑰匙”。
一套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傳統工作方式方法,是如何搭上“工業互聯網”的順風車?讓一個1200余人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竟“破繭而出”幻化成“數字化”智能制造,并走在產業鏈轉型升級前端,1-9月并實現產值近2億元。
走入青島瑞華集團有限公司“數字化”車間現場,就能發現很多企業負責人奔走在自動化、智能化一線。他們定位自己為“構建師”,借鑒德國“工業4.0”做法,鉆研著研發、設計、排版、運營、生產等環節的數字化改造,想盡辦法把每個環節的數據“一網打盡”,并讓繁多的數據自動形成分析,為自己的決策做參考。
隨著青島“工業互聯網”戰略大面積“延伸”,在青島市即墨區科技創新園內,你很難想象會遇見這樣一幕,讓往日層層報表匯總的繁瑣事物,只要輕輕一點就可以實現數據的采集和互聯、互通。先進的服裝設計系統、自動裁床、數字化改造的設備及現在流行的芯片技術與數據無縫結合;運用先進的工業互聯網信息技術,把生產信息自動傳輸到電子看板上顯示,實時查詢生產計劃、產品工藝、流轉數量、生產效益、產品質量反饋等環節。
向管理要效益,已是企業最現實、最迫切的動力。程顯玉所在的青島科技創新園,紡織服裝企業就對數字化轉型有著極大渴望;2018年,由于傳統生產線單件“流水作業”批次少、效率差,他們就率先進行自動化改造,引進國內先進的縫紉車間數字化項目,持續探索數字車間與工業互聯網結合之路,由原來的“大流水”作業轉換到現在“小流水”作業,實現“小單快返”單件流水定制作業,其模式位居青島前列。
全車間的數字化改造,企業實現了縫紉車間的數字化MES管理系統,通過簡單的操作平板,改變了以往的紙質工藝傳輸方式,大大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動性;使傳統剪裁人員利用率提高80%、制版人數減少50%、裁剪不良品率由原來的2%降低到0.06%、產品生產周期由原來20天減少到7天、設備利用率提高20%、管理效率提高30%以上;工業互聯網數字化改造升級,讓青島瑞華集團有限公司這家傳統服裝企業產品暢銷歐美、日本及東南亞地區等國家。
青島科技創新園負責人介紹道,傳統產業已顛覆我們的想象——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源源不斷注入到制造的各個環節,數字車間、智能車間潛移默化地重塑企業的運營體系,對于傳統紡織服裝企業來說,當前是進行“工業互聯網”轉型升級的最佳時間,而從現在積極融入到“工業互聯網”改造大浪潮中,才有可能在未來領跑。目前,園區50余家民營企業正在陸續對產線進行改造升級,抓住“工業互聯網”轉型升級的黃金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萌 通訊員 鄒佳)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