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
12月3日是世界第29個殘疾人日,對于由殘疾人士和志愿者組成的青島市李滄區殘疾人“自強之聲”藝術團而言,他們不僅唱歌,而且會主動給你唱歌,唱那些讓人快樂、充滿正能量的歌。
11年前,趙毓寶、王英偉等10名殘疾人,組建了青島第一支殘疾人樂隊。之后,他們還組建了合唱隊、輪椅鑼鼓隊、舞蹈隊等多個隊伍,組成了近百人的“自強之聲”藝術團。在藝術團里,既有盲人按摩師,也有社會福利企業的技術工人,還有喜歡跳舞的聾啞姐妹花以及部分志愿者。這些年來,他們免費演出500余場,給別人送去了歌聲,也給自己帶來了歡樂。
/ 現場 /
寒冷冬日他們“熱情如火”
12月3日一大早,團長趙毓寶手機里短信就嘀嘀響個不停,除了送來祝福的老友,還有樂隊里的團員們。 “都是十多年的好朋友,除了演出,平時大家處得都像家人。 ”
入冬后,青島的天氣逐漸寒冷,可即便如此,也阻擋不了大伙心中如火的熱情。一大早,拄著雙拐的王淑琴離開了家;照顧完家人,樓山后村民董船也開著助殘車出了門;搓了搓手,扣上帽子,先天弱視的王偉也急匆匆從堿廠的家中往外趕。此時此刻,與他同樣視力極差的蘇為先、趙艷也都正在向著同一個方向趕路,肢體殘疾的李紹遠、胡寶新、李燕、梁立芳也匆匆趕來了……大家趕往的是同一個地點,位于永年路上的李滄區市民公共服務中心。
有排練的時候,一般上午9點,20多名隊員就到齊了,告別了以往擁擠不堪的排練室,如今樂團在政府的支持下已經有了150多平方米的“陽光房”,用趙毓寶的話說就是“冬有暖氣,夏有空調,條件杠杠的。 ”成立于2009年的“自強之聲”是我市首支殘疾人樂團,團員們或是視力障礙,或是肢體障礙,還有部分是志愿者。
最近樂團排練的曲目是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等紅歌聯奏。對這些非專業出身的隊員,總指揮方明一貫嚴格要求。“我們要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練習,我們要讓全世界相信,看不到陽光的小提琴手、站立不起來的鼓手、黑暗中的洋琴手都能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敲擊出動人的音符。”方明的鼓勵讓大家激情四溢,熱血沸騰。
/ 回憶 /
一個月時間張羅起樂團
聊起藝術團成立初衷,趙毓寶打開了 “話匣子”。 “我們這個藝術團成立于2009年,當時是一次偶然機會,全市在城陽區組織殘疾人文化演出,我去現場一看,人家市南、市北和當時的四方去的演員也多,表演的節目也好,當時我就想咱們李滄也得有個自己的藝術團。”當時剛剛加入肢協的趙毓寶,找到了另外兩名老伙計王英偉和李紹遠,3人決定成立李滄殘疾人自己的藝術團。
“我們拿到肢協和盲協的通訊錄,挨個打電話,誰會什么樂器、愿不愿意參加,張羅了差不多一個月,到了2009年9月28日,聚集了20多個人,成立了藝術團。 ”趙毓寶說,現在他們藝術團光拿得出手的,就有6把二胡、4把提琴、1個鍵盤、1個貝斯、1個吉他、1張揚琴和1個薩克斯,每次表演都能排出一長溜的節目單,但其實這些團員都是非科班出身 “自學成才”的。 “一開始我們一周排練3次,練了一段時間后,頭一次去福彩中心養老院演出,效果特別好。 ”讓趙毓寶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首次演出就大獲成功,演出視頻被團員放到了網上,殘聯領導還專門打電話來表示祝賀,這次演出讓“自強之聲”有了名氣,后面的邀約也接連不斷。
“自強之聲”藝術團排練。視頻剪輯 劉宇航
/ 現狀 /
樂團逐漸壯大名聲在外
在這支特殊的樂隊里,還有幾位特殊的志愿者。總指揮方明是一名老志愿者,從樂隊成立之初到今天,他放棄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樂隊的免費指導中。“方老師絕對是我們樂團的‘重量級’人物,晦澀難懂的樂理知識經過他的巧妙講解就變得通俗易懂,平時,他還經常給大家進行音樂講座和排練,樂團的成員都非常尊敬他。 ”趙毓寶說。
樂隊里的小提琴手宋先生和二胡手高先生,偶然一次在附近公園看到樂隊演出,深受感動,后來加入了進來。樂隊成員王偉,身體不好,住院期間還念念不忘交待周三排練人員要簽到,并打電話做文書記錄。王愛玲大姐,是舞蹈隊的志愿者,風雨無阻,默默地對樂團奉獻了很多。還有每天帶著重病的妻子一起排練的貝斯手、心臟做過搭橋手術的薩克斯手……所有這些人,他們互相攙扶著,一起走了很長的路。
“這些年,我們樂隊在市南、市北、李滄、城陽等十多個社區公益演出,參加了第六屆殘疾人文藝匯演,成為慈善總會義工演出隊,并在青島國際海洋節上榮獲大賽器樂專業常青組特別金獎……”趙毓寶說,如今樂團已有80多人。
據悉,2009年,李滄區“自強之聲”藝術團正式成立,區財政相繼投入5萬余元為藝術團購置了器樂、服裝,董船等一批在圈內小有名氣的音樂愛好者被吸納為藝術團成員,原先在公園、廣場上切磋技藝的“游擊隊”被整合成為“正規軍”,一時間,藝術團在李滄區殘疾人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 未來 /
充滿信心用音樂唱響希望
作為藝術團的團長,趙毓寶告訴記者,這個藝術團能堅持到現在,每個人都不容易。 “一些盲人團員平時還要按摩,只好抽空參加排練和演出,肢體不方便的團員們,每次出門演出,自己還要搬運樂器。 ”一開始,藝術團的每項花銷都是團員們自掏腰包,連音響和發電機都要自己配。“最開始沒經費,團員們排練完了得吃個飯吧,外面吃多貴啊,就都去我家吃,我和老伴買菜、做飯、收拾。 ”趙毓寶說。
“現在比過去好了,李滄區殘聯給我們建了這么大的活動室,每年還給我們經費支持,獅子會、交運集團的志愿者每次都過來幫忙,原來我自己一個人扛音響,把身體都給累垮了,現在志愿者們幫著接團員、抬樂器、布置舞臺,我們演出全程都跟著,真是幫了大忙啊。 ”趙毓寶說,現在團里的團員們很多都已經年過七旬,但大家每次演出精氣神都格外足。 “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演出減少了很多,但是大家的熱情沒有減,初心沒有變,我堅信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排練出更多更好更精彩的節目,奉獻給島城的觀眾。 ”
延伸
一支曲子練習上百遍
初次見到趙艷,她燦爛的笑容讓人過目難忘。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溫柔的女子,一旦進入排練狀態,卻立馬像變了個人。 “王大哥,你這一節有點突兀,先單獨來一遍。 ”“不對不對,這一小節要弱化,別太給力……”排練過程中,趙艷不斷囑咐其他團員,談起業務的她一臉嚴肅,與先前那個溫柔的女子相去甚遠。“別看我們現在演奏得有模有樣,剛成立那會兒,大家演奏出來的音樂別說婉轉起伏、穿插配合、藝術感染,就連起碼的美感都沒有,20多個人湊在一起能做到齊拉齊奏就很不錯了。 ”趙艷打趣地說。但就是這樣一支“上不了臺面”的業余隊伍,卻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實現了從草創到登臺的跨越。靠的是什么?藝術團幾位成員不約而同地喊出一個字“磨”。
藝術團成立前夕,團長趙毓寶請來專家給大家集體授課,突擊各種樂理知識,從簡譜到五線譜,從音階到大小調,十幾個平均年齡超過五十歲的人擠作一團,認真聽講做筆記。而最難的還是接下來的實際操練。電子琴、電吉他、揚琴、二胡、笛子……為了將各種西洋與民族樂器完美混搭,藝術團成員先是各自對著譜子單練,然后再一小節一小節地合練。 “排練時,每個人都成了‘偏執狂’。一遍不行十遍,十遍不行就百遍,可以說,我們每一首成型的曲目都是靠大家一點一點打磨出來的,一支曲子反復練習上百遍是常有的事。”趙艷說,兩年多來,藝術團表演水平不斷提高,靠的是他們骨子里的這股韌勁,這也是藝術團這些年來受到老百姓認可的原因之一。(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李彥宏/文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趙健鵬/圖)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