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7日訊 積極推進《市北區人民政府關于統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的實施意見》的制定出臺;大力實施臨時救助“綠色通道”,救助疫情致困人員49人、發放救助金4萬余元;扎實落實“平臺審核+入戶核查”雙保險模式,精準識別19個部門、38項家庭數據;加快推進“社會救助+N”模式,為低保、特困、殘疾人、困境兒童等困難群體打通社會救助“最后一公里”……
今天,記者自市北區民政局獲悉,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區民政局堅持“以民為本、為民服務、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全面落實民政政策,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上辦實事,深入推進社會救助工作換擋升級,進一步“提速、提質、提效”,切實兜住、兜準、兜好民生底線。
便民化救助,全面提升救助效率
“謝謝你們,天天上門給我送一日三餐,隔離期間伙食太好了,我都胖了兩斤了。”隔離期間,家住市北區的劉女士不僅領到了臨時救助金,還收到了街道工作人員送來的可口飯菜。
疫情期間,劉女士的家人均被診斷為新冠肺炎,身體健康的她則在家自我隔離。街道工作人員立刻將這一情況上報給區民政局,區民政局指導街道為其開通了臨時救助綠色通道,按照低保標準給予三倍低保救助金1980元,還派社區人員每天為她送餐、送生活必需品。
區民政局在困難家庭救助審批中前置了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將工作環節從8個精簡為4個,審批時間由原來的33個工作日縮短至20個工作日;推行證照核驗和告知承諾制等方式,壓縮社會救助申請材料,減證便民;建立小額臨時救助街道直接審批制度和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等。疫情期間積極開通“綠色通道”實施臨時救助,共累計救助疫情致困人員49人,發放救助金4萬余元,全部在申請后的24小時內發放到位。
精準化扶貧,一戶一策分類施救
“多虧了你們的耐心開導和無私援助,幫我渡過人生難關,讓我重拾信心,找到了生活的新希望,太感謝了。”坐在輪椅上的王先生,做完截肢手術不久,身體仍需時間康復,可是精氣神卻十足,這和前段時間的他簡直判若兩人。
今年4月份,河西街道河崖社區的工作人員在一處小煤屋內發現了王先生,那時的王先生急需做截肢手術,疫情期間他沒有收入無法手術,自暴自棄的他整日酗酒,搞得小煤屋內雜亂不堪,他也無心收拾,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對其住所進行了全面清掃和環境消殺。
隨后,河西街道社會事務辦邊深入了解王先生的個人情況,邊為其規劃下一步救助方向。一次次的上門服務、耐心開導;一份份的暖心食物、愛心物資……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努力下,王先生不僅成功入院接受治療,還收到了1320元的臨時救助金。為了確保他后續的生活穩定,工作人員還為他辦理了殘疾證,申請了保障房,曾經心灰意冷的王先生終被感動卸下心防,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區民政局采取社會救助“平臺審核+入戶核查”雙保險模式,對申請人涉及的19個部門、38項家庭數據精準識別;建立社會救助一人一檔,將涉及救助工作的全過程造冊登記、入檔管理,確保社會救助工作底數清、流程順、救助準,提高了社會救助的全面性和精準性。
精細化服務,創新扶志救助模式
新冠肺炎肆虐初期,河西街道白某一家不幸染病,經過醫院的悉心救治,一家三口順利康復出院,其實在這背后也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白某夫妻二人相繼確診,家中6歲的孩子一時間無人照顧,既沒有經濟來源,又無法照料孩子,他們心急如焚。
街道工作人員得知情況后,立即墊付了1980元的臨時救助金,社區工作人員則跑前跑后為白某的孩子聯系臨時住所并派專人看護,后來孩子確診后與母親同住。他們病愈出院居家隔離期間,社區工作人員一趟趟的送生活必需品,還經常通過微信詢問他們的近況,白某一家感動萬分。
市北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趙勇介紹,下一步,市北區將繼續以黨建引領,凝心聚力,不斷探索“社會救助+N”新模式,踐行困難人群多維度幫扶機制,切實保障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權益,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民政力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瑞新)
責任編輯:馬晶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