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7日訊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我們的孩子有些特殊。”盛紅說。綴滿水鉆的張貼圖、用色大膽的水粉畫……12月6日,一場繪畫義賣在青島宜家拉開序幕。盛紅口中的4個“大孩子”,或坐或立,大多緊靠在家長身旁。當中唯有一個戴鴨舌帽的少年,在長桌旁匆匆地來回走動。

他們是來自青島海洋天堂自閉癥家庭支持中心的4位自閉癥患者。這一次,他們帶來自己的18幅繪畫作品,用于展覽和義賣。
上午10時左右,義賣拉開帷幕。盛紅是“海洋天堂”創辦人,她向記者介紹,“海洋天堂”是一個公益性的互幫互助組織,藝術治療是中心對自閉癥兒童進行幫扶、教育的重點內容:唱歌可以幫助發聲,畫畫可以鍛煉精細動作,集體生活可以養成社會規范。“除了這些,我們也教園藝、做手工皂。但我們資金有限,教師基本由家長們輪流志愿來做。”盛紅說。

與生活日常表現相反,自閉癥兒童在畫畫擅用大膽、跳脫的色彩。義賣活動現場,就有一幅涂抹大量濃烈色塊的《吶喊》,吸引不少人駐足觀看。“小畫家”的家長和記者介紹,畫作反映了孩子的心境,“那段時間孩子情緒不大好,煩躁不安。”
“畫出自己。”她形容這一過程。聯結開始變得并不緊密。原畫的深灰和血紅由橙黃、靛紫、和湖藍取代,痛苦扭曲的人形也變得卡通,像在快樂地尖叫。 “他沒有哭泣,一切像開心的幻覺,想象中的幻覺。”家長說,孩子一直喜歡用橘黃色,在白紙上刷刷畫下飽滿的向日葵——“雖然他不怎么會說,但我相信他心里是有陽光的。”
盛紅表示,相比自閉癥低齡兒童,自閉癥大齡“兒童”的問題更易為社會忽視。隨著年齡增大,這些“大孩子”無法再去托管機構,但也無處就業,身份尷尬。“畫畫一方面起到藝術療愈,一方面也是教授技能。”盛紅說,對于自閉癥患者,最樂觀的情況是走向社會,具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但這并不容易。

《吶喊》邊上,一只小鳥也在畫布上縱聲啼唱,歌聲洇出一片水漬般的色彩。“小畫家”的家長介紹,孩子今年已經20歲了。在外人眼中,時間似乎未在自閉癥兒童身上留下太多痕跡。提到未來,家長說到:“——我真的想不到那么遠。”“小畫家”貼在母親身后,露出半個身子,不時拉她的袖子。“等一下。”家長說。他的手停在半空,構成一種沉默的姿勢——伸出、停住、伸出、停住,反反復復。
盛紅和記者介紹,自己于17年對青島市自閉癥兒童家庭進行調查,發現70%的自閉癥兒童家庭中,母親需辭職全天在家中看顧孩子。“父親辭職的比較少。也有一些雇保姆的,但是自閉癥比較特殊,不是誰來都可以帶。”

“蔦蘿圖”作者的母親和記者介紹,自己辭職前于企業從事管理層工作,但后來只能放棄。“我現在只希望能有專業機構托管孩子,我能有時間去工作。或者不工作的時候……我需要休息。”盛紅在一旁說:“她們需要喘息。”
一張張畫逐漸被愛心人士買走。現場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本次義賣活動指導單位為嶗山區商務局、嶗山區中韓街道辦事處,由青島宜家、青島日報主辦,并得到青島市微塵公益基金會、繪世界書畫藝術中心、青島不是市集等單位支持。除了自閉癥兒童畫作,青島宜家捐贈了100余件商品參與義賣。購買愛心畫作、商品超過100元的顧客,將獲得一張“暖心大使證書”。
下午5點左右,義賣即將結束,工作人員開始收拾展位,計算金額。最終,這場活動共籌集善款5612元。

“我們孩子的畫賣出了1950元。”盛紅興奮地說。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筆款項將通過微塵公益基金會,定向捐贈給海洋天堂自閉癥家庭支持中心,用于自閉癥兒童的日常支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羅震)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