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
改革創新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從2013年起,青島市建立教育改革成果評選和經驗推廣機制,在前五屆教育改革成果評選中,推出了一批具有創新性、引領性、示范性的教育改革成果,一批改革經驗在全省全國推廣。2020年,青島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開展了第六屆青島市教育改革成果評選活動,評選出教育改革創新獎10項、優先發展教育貢獻獎2項。即日起,青島市教育局聯合《青島日報》開辟“第六屆青島市教育改革成果巡禮”專欄,對獲獎項目典型經驗進行宣傳推廣。

市北區:
實施“四項工程”夯實基礎
打造家校協同育人的市北樣本
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隨著時代的發展,家校協同育人的價值逐漸被認可、被重視,但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協同雙方邊界模糊、責任錯位、方法單一等問題。基于新時期家校協同育人工作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需求,市北區以“政府主導、全域統籌、互聯互通、共建共治”為指導理念,創新實施新時期區域家校協同育人改革,通過組織機構完善、共育平臺建設、人才資源培育和特色品牌建設“四項工程”,建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有溫度的教育共生體,形成了區域家校共育特色鮮明、各美其美的生動局面,打造了新時期家校協同育人區域解決方案的市北樣本。

■青島濱海學校運動會上英姿颯爽的家長方隊
組織機構完善工程:
舉全區之力做好家校協同育人這件事
市北區教體局建立了三級統籌領導機構。區級層面成立市北區家校協同育人領導小組,科學、系統、全力統籌推進家校共育工作。區教體局層面,成立局家校協同育人指導委員會作為全區教育系統指導家校共育工作的最高機構,負責對工作進行總體規劃、宏觀統籌和組織管理,調動和整合區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各種教育資源,協調各方關系,為區域內家校協同育人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導與服務。隨著工作的推進,市北區教體局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籌建全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為各學校幼兒園提供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個性化指導與服務。校級層面,各中小學和幼兒園健全家校協同育人工作機構,配備一名家校總協調員,做好家校協同育人的組織協調工作。
市北區健全四級家長委員會制度,全區所有中小學、幼兒園普遍成立了校(園)級、年級和班級家長委員會,制訂完善家長委員會章程,規范家長委員會的運作。成立“市北區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工作聯盟”,進一步暢通各校(園)家長委員會之間、家長委員會與區教體局家校共育指導委員會之間的溝通協作渠道。
校務委員會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許多學校家長委員會主任兼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家長通過校務委員會參與學校治理,發揮其在德育、實踐活動、化解家校矛盾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完善多元共治的現代學校制度。用好學校管理權限清單制度,厘清需家長委員會、校務委員會審議的事項,制訂辦事流程,讓家長的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真正落到實處。
共育平臺建設工程:
手機平臺串起20萬人“家教朋友圈”
市北區所有中小學、幼兒園均成立了家長學校,做到了有牌子、有組織、有師資、有課程、有質量,保證讓每名學生家長每學年都接受不少于4次8學時的家庭教育知識學習。實施家長學校常態課的標準化建設,授課前區教體局制發“關于組織家長學校授課的通知”,設置標準化的集體教研流程和授課流程,結合形勢提供授課菜單,組織教研人員入校聽課,有效保障了家長學校常態課的質量。目前,全區建成10所市級家庭教育示范中小學幼兒園,21所市級示范家長學校。在近兩年的青島市家庭教育優質課大賽中,市北獲得5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和3個三等獎。
市北區教體局組織各中小學建立“家庭教育服務站”,推動優質家庭教育資源走進社區,開展親子互動、家長分享活動,舉辦家庭教育講座,做百姓身邊的“家庭教育指導師”,讓家庭教育指導走進千家萬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區辦民生實事,在全區137個社區開辦了“父母學堂”,每個站點年均舉辦2次家庭教育講座和家長沙龍活動,切實把家庭教育的社區平臺做實。目前,市北區已打造8處市級示范家庭教育服務站、31處市級示范父母學堂。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居家學習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責任與功能。早在2018年,市北區教體局就自主研發了基于手機端的“市北家校合作平臺”,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學生家庭、學校教師和教體局工作人員約20萬人全部通過手機加入平臺,打造了區域家校共育的“朋友圈”。各中小學結合實際創造性地使用平臺,開發了“營養食譜”“自主選課”“家長數字通行碼”“十個一打卡”“家教云課堂”等多種特色應用。疫情期間,區教體局在平臺上開設了“慧心智教微課堂”專欄,推送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微課。還有不少學校運用家校合作平臺上報健康信息、召開“云家長會”、直播網課和班會,為學生家長提供了最便捷的居家學習服務。
人才資源培育工程:
引進大咖培育專家動員“市北好爸媽”
家庭教育需要專家的力量。市北區吸收家庭教育專家、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組建家校共育專家智庫,在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規范化建設、項目學校的培育、家庭教育指導隊伍的培訓等方面,指導全區開展家校共育工作。組織市家庭教育特聘講師團市北成員、市教育局“家長面對面”宣講團市北成員,遴選中小學幼兒園持證的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組建市北區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宣講團,直接深入基層一線,服務于廣大家長。借助市北區品牌公益項目“溫心計劃公益創新平臺”的力量,招募具有心理專業、法律專業和教育專業知識的志愿者370人組建了“溫心家庭教育講師團”,為“市北家長大課堂”“家長面對面”活動提供專業資源支持。
市北區教體局培育家庭教育骨干力量。設立了區級家庭教育教研員,組建家教教研中心組,提升基層家庭教育師資水平。實施家庭教育“種子工程”,分期分批培訓德育干部及班主任,使之成為各學校幼兒園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的骨干力量。下一步,市北還將選拔家庭教育指導優秀教師,納入區級名師培養序列,建立培養人選工作室。探索建立“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和認證制度,力爭3年內培養100名持證的“家庭教育指導師”。
“好爸媽”是家校共育的重要一極。各中小學幼兒園在家長中選聘有一定家庭教養知識、較高組織能力和義工情懷的家長,組成“市北好爸媽”家長志愿服務隊,有效發揮優秀家長的引領、輻射作用,也開辟了參與學校治理的另一條渠道。青島富源路小學校家委會招募家長組建了志愿者團隊,保障校門前的秩序。青島立新小學、青島第二十一中學、青島濱海學校等多數建有食堂的學校,以家長義工的形式讓新生家長輪流參與食堂的護導服務,監督學校的食堂管理。青島第五十三中學招募有專業特長的家長組建了“卓爾家長講師團”,和老師們共同打造了豐富多彩的“卓爾實踐課程”。青島湖島小學遴選34名有專業特長的家長組建了家庭教育校本課程助力團,參與課程編寫和授課。
特色品牌建設工程:
區級課程引領“一校一品”全面開花
在青島平安路第二小學,“慧心”家長學校課程包括全員覆蓋的通識課程,解決難點問題的進階課程。學校自編了家長學校校本教材《父母學苑》,針對學生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對家長進行全面系統培訓。學校實行學員“學分制”管理,從參與課程、活動及學習反思的撰寫等多個維度,對學員進行過程記錄和評價,學年度末據此評選智慧家長。在青島長沙路小學,校本課程“一封家書”,引領家長以為孩子撰寫書信的形式,將學習到的育兒知識內化,應用到家庭教育實踐中。青島明德小學的“好家規伴成長”家庭教育課程遵循家校融合理念,引導家長建設優良的家訓家規,以好家風熏染好品質。
市北區教體局研發區級專題課程,“慧心智教”緊緊圍繞家庭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打造區域家庭教育專業品質課程,在全區開展專題家庭教育課程的基礎上,各中小學、幼兒園也結合實際開設了具有本校、本園特色的家庭教育校(園)本課程,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家庭教育特色課程體系。
市北區還聯合島城知名公益組織實施中小學“溫心家教計劃”,以親子關系、規則意識培養和危機心理干預為三大著力點,為市北學子及其家長提供專業服務。市北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熱線是“溫心家教計劃”的主打項目,熱線開通至今,先后吸納和培訓了29名具有國家三級及以上心理咨詢師資質的老師和57名具有相當于心理咨詢師同等水平的心理工作者用于接聽并解答咨詢求助。市北區未成年人心理咨詢熱線自開通以來,已開展服務3107次,針對熱線接聽工作人員的培訓達1160人次,案例督導會75次。通過熱線咨詢轉為中、長期個案輔導的案例至今已達297例,其中家長咨詢占比77%,學生咨詢占比15%,其他占比8%。疫情期間,市北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熱線面向全市承接24小時公益咨詢服務。
專家點評:
新時代家校協同育人的新樣態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教育部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唐漢衛
市北區圍繞新時期家校協同育人的新形勢,精準對標區域內家庭教育的新需求,著力打造組織機構完善、共育平臺建設、人才資源培育和特色品牌“四大工程”,以家校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共同使命、共同責任、共同行動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借助“互聯網+教育”的迅猛發展,市北區教體局開發使用了手機端的“家校合作平臺”,將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家庭聯通起來,不斷完善家校共育的體系現代化、資源數字化、傳輸網絡化、功能一體化,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融合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無限可能,是實現家校協同育人的關鍵之舉。此項目另一創新之舉,是將家校協同育人與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緊密結合,通過四級家長委員會、校務委員會、學校管理權限清單等措施,將家校協同育人工作置于教育治理的大視野中去謀劃、去安排,既充分體現了該區社會參與教育治理的常態化發展,也提升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的廣度,堪稱“區域整體推進家校協同育人的新樣態”。(來源:青島市教育局政務新媒體“青島市教育局”(微信號:qdsjyjxcc))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