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共享成為生活常態
近日,天津共享鋼琴的相關視頻引發了網友關注。在當地地鐵站、醫院、商場等場所,一架架共享鋼琴給了人們展示自我、感受音樂魅力的機會。共享鋼琴的火爆出圈,是城市文化建設的創新之舉,也反映出文化親民所蘊含的巨大力量。
從共享單車解決出行“最后一公里”難題,到共享充電寶緩解手機電量焦慮,共享經濟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今,共享鋼琴將這一理念延伸至文化藝術層面,打破了文化傳播的固有壁壘,讓高雅藝術不再局限于音樂廳的殿堂,而是走進大眾的日常視野,觸手可及。這種轉變,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對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的一次積極探索。
其實,不只是共享鋼琴,近年來,眾多文化活動都在朝著親民惠民的方向發展。從熱度不減的“村晚”“村BA”,到各地舉辦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都吸引了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這些文化活動雖形式各異,卻有著共同的親民基因。它們打破了人們對大型文化活動的固有印象,把舞臺搬到了菜市場旁、村口曬谷場、寫字樓樓下,鼓勵群眾動手參與、即興創作,帶著濃濃煙火氣與人情味。
文化共享的意義,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在于促進了社會文化的多元融合與文化認同。當藝術不再局限于專業院團和特定場所,當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步履匆匆的趕路人、休閑購物的消費者也能成為文化創作的主角,文化的生命力便得到了更大的釋放。
文化共享不該是一時的熱鬧,而應是細水長流的浸潤。讓文化共享真正成為生活常態,還需在制度建設、資源投入和觀念引導上持續努力。一方面,要培養公眾更多的文化參與意識,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更多群眾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另一方面,政府和社會力量應加大對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優化資源配置,確保文化共享的可持續性。當共享鋼琴的旋律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響起,文化的種子自然會在每個人的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