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2日訊 雖然已經立秋,可是立秋后的青島,卻開啟了“蒸煮”模式,進入了一年中最悶熱的季節。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供暖企業在結束了供暖季后,應該進入了休息階段。而實際情況是,在供暖季結束后,供暖企業便開始了緊張的“冬病夏治”工作,將上一個供暖季中發現的問題利用非供暖季抓緊解決。因為到了國慶節后,供暖設施就要開始試運行,以保證將要到來的供暖季的安全平穩運行。

在青島能源集團泰能熱電供熱公司的4號鍋爐下,觀海新聞記者見到了剛從鍋爐里爬出來,像“泥人”一樣的范濤。汗珠順著下巴不停地滴落,整張臉已經看不清五官,全被烏黑的粉塵覆蓋。“進入最多不能超過兩個小時,趕緊出來換崗,不然在里面中暑就麻煩了!”看到同事要接替他進入鍋爐,范濤連忙叮囑同事。

范濤是青島能源泰能熱電供熱公司甲值值長,從事供熱行業已經31年,是地地道道的“老供熱人”。今年,為了節約運行成本,公司決定不再請外單位來清洗4號和5號鍋爐空氣預熱器管束,范濤帶領4名同事主動承擔起了這個任務。“管束如果不清洗,一個是降低供熱效能,打個比方130噸的鍋爐只能產生100噸的熱能,另一方面就是直接影響居民的供熱體驗。”與記者說話間,范濤將一壺一升的水一飲而盡。“爐子里面又悶熱,還要穿著防護服,不及時補水很容易中暑。”范濤說,這幾天,他和同事們的喝水量每天都在5、6升。

兩個鍋爐共有30400根管束。范濤和同事們在清洗前,經過前期的排查,最終確定了5280 根發生堵塞需要清理的管束。每天早晨8點到下午4點,范濤會和同事們輪流進入鍋爐里作業,每兩個小時輪換一次。
鍋爐里的作業條件有多惡劣?觀海新聞記者跟隨著范濤感受到了其中的不容易。按照要求,記者進入鍋爐前必須穿上防護服,帶上護目鏡,因為鍋爐內的粉塵里還有硫化物,遇水后會變成硫酸,對皮膚有強腐蝕性。防護服穿到身上不到一分鐘,記者就感受到了悶熱,開始不停流汗。

更大的考驗還在后頭。進鍋爐沒有大門可走,必須從一個不到半平方米的洞里進出,只能用爬的方式進行。在經過一番手腳并用后,觀海新聞記者總算進入了鍋爐,但是在高度只有1米左右的空間內,只能彎著腰或者蹲坐,根本無法直起身子。“現在我們就是踩在空氣預熱器的管束上,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堵塞的管束,用高壓水槍打通。”范濤一邊給記者講解,一邊作業。高壓水槍濺起的泥水四處飛濺,不一會兒記者身上的防護服就沾滿了泥水。
在鍋爐里呆了不到二十分鐘,觀海新聞記者渾身上下都已經濕透,汗水混著泥水開始往下滴。范濤告訴觀海新聞記者,每清理一個鍋爐的管束,就可以為公司節約5萬元的成本。當記者問及什么時候能清理完時,范濤算了算,說前后大概一共需要兩個月。“希望今年冬天,我們的17.14萬戶居民用戶和493戶非居民用戶,能夠過個暖冬。”(青報全媒體記者 賈臻)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