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日,青島迎來了2020年第一場雪,涼意襲人的冬夜,耿志的心里卻滾燙的接近沸點。
耿志是山東科技大學能源學院的學生。就在這天,他和同學一起完成的“智創綠源——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引領者”項目赫然出現在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名單行列。
回首一年之多的“挑戰”之路,令人“沸騰”的榮譽和故事背后隱藏著無數的辛酸與付出。
選題鎖定“地熱能”
一份好的創業計劃要有一個好的選題項目支撐,這關系到一個“企業”的成敗。“智創綠源”團隊的選題靈感則來自耿志在大二時聆聽的一場學術報告。
“我們的目標是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山科大能源學院陳紹杰教授報告中的一席話,讓探索中的耿志撥開創業的“迷霧”。他認為,運用所學采礦相關知識,切準國家產業政策的脈絡,一定有“賣點”,有“競爭力”,有“效益”。
有了這個想法,在了解“挑戰杯”競賽后,耿志便和來自能源學院、海洋學院、經濟學院的“志同道合”的學長學弟組建了“智創綠源”團隊,他主動找到在能源開發清潔利用方面頗有經驗的陳紹杰,期望他能夠在專業上給予更多幫助。
恰逢此時,陳紹杰正在研究國家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相關方面的課題,“科研與育人水乳交融”,這正是他多年來追求的事情。就這樣,陳紹杰也就“偶然”地成為這個團隊的指導老師。
清潔能源近年來一再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中深層地熱能的開發研究,可以對標國家清潔能源戰略需求,對傳統能源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經過一番論證和調查后,他們決定將眼光鎖定在“地熱能”,要在“中深層地熱能開發”這個項目上做文章。
2019年6月,山科大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開始推薦立項,這是學校為大學生創客搭建的一個舞臺,獲得立項的項目,將給予政策的優先支持。耿志和隊友們認為把項目從“想象”變成“現實”的機會來了。他們熬了幾個通宵完成了《智創綠源——中深層地熱能開發》項目申請書,提出了“地熱+”全產業鏈模式,走一條為企業提供地熱開發方面的技術、設計等服務的路子。項目在眾多申報項目中深深地吸引了評委,并獲得立項資格。
挑戰每一道“關卡”
但對于進軍“挑戰杯”這樣的競賽,這份創業計劃書還缺少核心技術的支撐。“沒有創新,就沒有競爭力。”耿志說,若想在競賽中取勝,還需要有一些自主創新技術。
為此,“智創綠源”團隊多次向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煤炭領域著名專家宋振騏請教相關問題。“地熱+”全產業鏈模式涉及方向廣,他們就分別找到學校創新創業學院、經管學院、地科學院以及山東省科學院、山東省地礦集團的專家教授,咨詢所遇到的問題,并邀請在清潔能源方面有研究和實戰經驗的專家指導項目,團隊10人也紛紛參與到老師們的科研項目中汲取養分。
2019年冬天,他們前往東營勝利油田工程技術研究院等工程現場,一腳水一腳泥,堅守在數據采集一線。正是這樣的現場經歷,他們不斷發現、改正問題,逐漸找到技術突破口,在石油開采工藝基礎上加入團隊的創新理念,為中深層地熱能開發提出重要的技術創新點。在地熱能的開發設計中,團隊取得了授權5項發明專利、授權1項PCT國際專利、發表5篇學術論文等成果。
2019年11月,團隊收到“挑戰杯”選拔賽的通知。然而一開始,他們就遇到專業不同、時間無法統一和疫情的空間隔斷等難題。
白天時間不統一,那就晚上做項目。團隊成員幾乎是吃住在實驗室,用團隊成員韓新悅的話說:“那一個多月,仿佛實驗室才是我的宿舍”。疫情導致了空間隔斷,那就“云端”相約。他們利用線上平臺梳理調研成果,團隊成員王一達等人在家鄉走訪當地企業,將工程現場模型制作前移,為成果展示環節增添了不少亮色;團隊成員齊資源則每天與周邊的地熱企業線上交流長達兩三個小時,獲取地熱能的相關數據,為數值模擬單元提供了許多重要參數……
最終,他們帶著100多頁的計劃書、20多頁的匯報PPT從全國2786所學校的17.9萬個項目脫穎而出,拿到了“挑戰杯”國賽金獎。
“挑戰”之路仍很長
600多個日夜、164現場調研、678組巖芯取樣、1000多次實驗數據、5000多分鐘的演練打磨、40多個版本的PPT修改、30多個版本的路演稿推敲、60多個答辯問題的思考……
這些數字的融合,不僅讓“智創綠源”收獲了金獎,團隊每一個人也收獲了“心中的金牌”。這條路上,他們砥礪了意志,經受了磨練,學會了感恩,走向了成熟。
其中也少不了山東科技大學在創新人才培養“土壤”中注入的養料。每年在學校范圍內遴選創業“金種子”項目;為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提供資金、場所、政策等優先支持;打破學院、學科間的交流阻塞,推進多學科協同育人;建立具有特色的“學校—學院—班級”三級全覆蓋的學生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實施“一院一賽”項目……正是得益于打出的招式“組合拳”,許多大學生把好的想法和項目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成果。
“這次經歷,讓我對所學專業有了全新的認知。”耿志說,拿獎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我們還要將其應用推廣,為國家科技發展做貢獻。
“下一步,學校通過‘挑戰杯’等賽事引導大學生主動認識經濟社會、觀察社情民意、感悟時代發展。繼續深化‘培育+競賽+孵化’培養模式,抓好對優秀參賽項目的跟蹤培養,使更多成果真正落地孵化,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山科大副校長高建廣說。(通訊員 韓洪爍 張瑜)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