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5日訊 “亞非&地中海國際當代藝術展”連續舉辦十七屆,在2020年移師青島,32個國家和地區的80位藝術家作品集結的空前陣容,在這個冬日為青島開啟了空前的國際藝術視野。12月15日下午,在紡織谷包豪斯風格的1902當代藝術館,這場國際展覽盛大開啟,帶來融入豐富地域屬性的藝術作品,讓城市在藝術中與他者相遇。同時開啟的還有“庚子·紀事2020(青島)年度藝術文獻展”。值得一提的是,現場開售的雙展精致畫冊套裝吸引了眾多前來觀展的年輕人搶讀,一度熱銷。
疫情之下機緣巧合“駕臨”的展覽 關注反思生命本體
“這個展覽的主要特點在于,它不是一個我們所理解的從古典到現代到后現代再到當代的線性展示,而是一個獨特的立面。32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不單單是沿著這個線性發展脈絡軌跡發展,很多我們從前并不熟悉的創作,其中融入了地域特色鮮明的民間傳說、宗教文化,呈現了世界豐富多元的藝術形態。”作為展覽的學術支持、藝評人林繼昌向觀海新聞記者概述展覽的獨特面貌。在他看來,這種豐富的呈現,在西方有關藝術終結的論說背景下,尤其值得藝術家來反思:藝術在當下的作用究竟是什么,藝術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怎樣的。

參展的藝術家重視對本土神話傳說和宗教文化傳統的表達言說,他們在各自國家和地區古老的文化靈魂中尋找安撫人心的良藥,關照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時代、人與宇宙萬物自然的關系。林繼昌認為,疫情促使藝術家做出創作的反思,2020年末的這場跨國大展,即是對生命本體的關注與反思。

連續舉辦十七屆,“亞非&地中海國際當代藝術展”在2020年末由線上到線下,抵達青島,源于某種機緣巧合,同時也與青島致力于當代藝術發展的民間力量的持續堅守和努力密不可分。林繼昌說,自發的力量是可貴的。他提及廣州的藝術氛圍,藝術家們分布于藝術園區,組成比較松散的小團體,形成廣泛的藝術交流氛圍。“只有交流,藝術家的視野和思維才不會固化,這次展覽能夠走到青島,就是一個進步的開端。”

一座城市的藝術發展,本土藝術家的視野尤為重要。林繼昌說,總體來看,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脈絡還不是很清晰,前幾十年始終在模仿和學習西方,還沒有實現完全的本土化和自我消化,還沒有達到一個具有本土特色的同時又具有國際視野的狀態。而這首先就需要藝術家個體視野的打開。展覽給了本土藝術家一個參照,給了他們一個高品質的視野。
當代藝術不一定要反叛傳統 也可以回歸傳統
泰國藝術家穆罕默德·羅哈納的星月天空、花木和水面的三段式組合風景,傳達詩意靜美的生命感知,人與自然溝通的經驗表達,讓觀者也很容易產生感動的情緒;多哥藝術家阿布杜爾用一組人像表情傳達疫情中不同的表情和情緒;馬來西亞的藝術家張協成用看似漫不經心的涂鴉萃取、描摹人與自然的關系;意大利的馬克用類似宇宙星云的意象定格宏大的宇宙時空場景;另一位意大利藝術家阿萊西奧創作的面具系列,賦予了面具獨特的表情,傳達人與人之間復雜的情感連接;韓國的申暎浩用水墨將昆蟲的形象放大,制造視覺的驚奇,而在作品旁的創作動機中,居然提及了中國典籍《莊子》中的齊物論。


石建國作品《麗人》。
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的老師肖鑫擔當了記者的臨時講解,對于觀展的藝術“小白”,他給出建議:“這次參展作品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藝術表達天馬行空。其中有些作品可能會熟悉一點,因為你能從中看到所熟知的藝術史的一角,比如與某個流派、某個時期的藝術風格的相似感。而對于觀者,重要的是第一眼不要急于下判斷,突然面對一個陌生的事物,不要先急于帶入主觀的情緒。要記住,第一感受都是對的,現代美學允許觀眾對作品有自己的解讀,哪怕最初是誤讀。允許對作品分階段來理解。”


阿萊西奧?夏沃(意大利)作品《面具》。
在肖鑫看來,對于當代藝術的內涵解讀已呈現多元化,不一定非要反叛傳統,也可以回歸傳統,關鍵是反映藝術家當下的真實情感。在這個基礎上,實際上當下人人都可能成為藝術家。他認為,這場展覽帶來的最大價值是,一些來自小國家的地域性的藝術面貌的存在,“在全球化的藝術格局中,這些作品讓我們了解到那里的藝術家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們的作品放在西方藝術脈絡范疇中不見得是前衛的,但是他們是他者,帶來不同的令人意外的驚覺,他們與我們通常的認知不同,但是你必須承認他們的存在。”肖鑫否定藝術中心論,因為任何中心都是流動的,所謂的中心和邊緣之分只是一部分人的自以為是。
年度藝術文獻問卷調查:一份鮮活的本土藝術樣本
與“亞非&地中海國際藝術展”同期啟幕的“庚子紀事·2020(青島)年度藝術文獻展”,今天也帶來意外的驚喜,參展的藝術家中不僅包括本土不同門類的藝術家,還有部分身在外地的青島籍藝術家,他們更加豐富了本土當代藝術創作的形態。這些本土創作呈現了共有的藝術特征,那就是:藝術家想要表達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形式、媒介,藝術家通過他們進入藝術,但最終呈現的是個性的觀念語言。

現場熱銷的精致小巧的畫冊套裝中,除了國際展的一冊,另一冊名為《庚子·紀事 2020(青島)年度藝術文獻問卷調查集》同樣具有吸引力。其中不僅有參加文獻展的藝術作品圖片,更重要的是以同題問答的形式,記述了51位青島藝術家在2020年的創作過程。
今年你的創作狀態如何?有什么事是你特別在意的?主要的創作動機和思考方向……從50后直至90后藝術家全記錄。正如執行策展人林竹所言:“有人說文學創作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客觀記錄,以成為后來者回觀歷史的佐證,作為文化的前端,藝術創作是否更應該具笽此種屬性,對所處的時代做出更加直接的表達和思考。因此,這本調查集,是從一個地域的不同創作個體出發,了解呈現他們在同一時間跨度里的經歷、感悟、反思和創作,整理提煉一份當下獨立、鮮活的藝術樣本。”(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文 王雷/圖、視頻)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