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場嘉賓:

劉曉娟:青島太平路小學書記兼校長、高級教師、青島市教育管理先進個人、青島市德育先進、市南區優秀教育工作者、市南區教學能手。
王冬梅:青島大學路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青島市教師教育先進個人、青島市教學能手、山東省心理學會理事、山東省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個人。
老人“包辦”孩子做事
家長:父母讓孩子做家務,自己洗襪子,想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可后來發現,都是老人給偷偷洗了,這種情況該如何與老人以及孩子溝通?
劉曉娟:勞動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是孩子成長的標志。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要提升很多的能力,力所能及的勞動能力是基礎。像洗襪子之類的家務活兒,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基本技能。每個學生都應該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老人心疼孩子其實很正常。作為父母要和老人良性溝通:幫孩子完成是愛;鍛煉和成就孩子,更加是愛。讓孩子學會技能、學會生活、學會勤勞,比起代替孩子勞動更難,更加需要智慧和堅持。在家庭中創設勞動氛圍,鼓勵孩子參與勞動,讓孩子體驗到勞動的快樂,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才是真正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引導孩子如何看待老人的行為。不要抱怨老人偷偷洗了沒有告訴自己。對于孩子來說,既要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積極主動地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又要懂得尊重長輩的做法、表達感謝之情。
有時,讓懂事的孩子去與老人溝通,表達出自己的感恩和獨立完成勞動的意愿也是很好的解決辦法。家庭是愛的港灣,幾代人之間互相理解、互相體諒、互相關愛,相信這樣的氛圍會讓家庭更和諧,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更陽光。
如何引導孩子做聽課筆記?
家長: 孩子上四年級,感覺孩子聽課總抓不住重點,有什么好的學習方法?該如何引導孩子做好聽課筆記?
劉曉娟:四年級是孩子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學習事半功倍。聽課,專注力是關鍵。培養孩子對一件事持續的興趣、孩子專心做事的時候不要隨意打擾、與人對話能夠認真傾聽等都是很好的訓練。每一節課都會有重點和難點,老師往往有語言上的提示,比如“這一點很重要”“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等,引導孩子注意這類提示,有利于迅速抓住重難點。此外,老師的板書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要注意在聽清講解、看清板書的基礎上思考、記憶,并做好筆記,以便抓住要點、復習鞏固。
“記筆記”是學習方法之一,是思維的“外顯”和梳理,也可以提升聽講的專注力。隨著課業難度的提高、孩子能力的發展,學會“記筆記”是有必要的。但對于四年級的孩子筆記要求不必太高,對筆記的字跡規范也不必強求,重點是“記筆記”意識的培養。可以用符號圈點標注下老師強調的重點,可以記錄課堂的板書,可以記錄自己學習的收獲,還可以把同學精彩的發言做個簡單記錄等等。如果課后孩子能對照筆記進行復習那就更好了。另外,老師在這方面也會對孩子有具體的要求和指導,作為家長要及時鼓勵,樹立孩子學習的信心。
總之,好的學習方法有很多,慢慢兒來,一點點積累,堅持不懈、養成習慣。家長要善于觀察,及時與老師溝通與配合。想辦法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收獲與進步的成就感,激發出學習的動力,愛上學習、收獲成長。
青春期孩子要求獨立怎么辦?
家長:孩子上六年級,現在要求獨立,在學習上總說不用我管,自己能學好,但是真的不管,作業考試又會出問題。青春期要求獨立學習的孩子,家長該怎么辦?
王冬梅: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開始進入青春早期,自主意識逐漸強烈,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時還會對家長的干涉進行反抗抵制,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對孩子要求的“獨立”以及出現的“問題”保持“接納”的心態。家長要認識到,這是六年級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正常外在表現,是逐漸“長大”的標志,要心平氣和的甚至帶著點欣喜的去接納它。只有先接納,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氣場,從而在和諧的情緒氛圍中尋求更好的成長良策。
針對問題現象面對面溝通,制定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監督舉措。首先在溝通的過程中要就事論事,針對作業考試中出現的問題找到具體的原因,是粗心還是知識掌握的不夠好?是寫作業不認真還是上課學習有疏漏?其次,在監督的同時獎勵并行,激發學生的內在約束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議采用兒童技能教養法,通過“把問題變為需要學習的技能——與孩子協商達成一致——探索學習技能帶來的好處——給要學習的技能命名(如:標準答案作業法、激光鐳射眼、拉上小拉鏈、小手飛速等)—選擇幫助技能學習的魔法寶貝——招募支持者——建立信心——策劃慶祝——清晰技能的定義——廣而告之——練習技能——技能提醒——慶祝會——向朋友傳授技能”等步驟,把獨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變成技能學習的過程,幫助孩子逐步地真正地獨立起來。
老人“護犢子”家長怎么辦?
家長:孩子今年三年級,父母工作忙顧不上,需要老人幫忙。老人的口頭禪是“孩子這么小,等大了就好了”,經常是前腳爸媽剛管教一番,后面老人就不讓管,家長該怎么辦?
王冬梅:在一個家庭中,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和老人共同的教育,面對這種教養的分歧,我們可以這樣做。
以愛和尊重為前提和老人溝通。要營造融洽的關系。老人主動承擔了帶孩子的任務,是在幫我們分憂,我們要認可并感恩老人的付出。要尊重老人的想法。只有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老人才更樂意接受子女的意見。我們要肯定老人做得好的地方,切忌一開口就是指問題、挑毛病。
和老人適當合理的分工。術業有專攻,擅長才能做到最好。在教養孩子的問題上,不妨和老人做一個分工。教的責任更多的交給自己,養的任務請老人多承擔一些。分工合作,各負其責,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分歧和矛盾。
教育孩子要講原則、分場合。如果仔細的回想,這種現象的出現要么是因為父母守著老人嚴厲管教孩子,讓老人覺得自己出力不討好,面子下不來;要么是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隨心而為,事前沒有和老人達成一致。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圍繞教育孩子的目標、理念、相互配合等話題進行討論,達成一個雙方都接受的基本原則,堅持去做,就會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
充分發揮言傳身教的魅力,做好自己。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著深刻的影響。父母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做,孩子的受益會一天天顯露出來。事實勝于雄辯,當老人看到效果后自然會自覺地接受這樣的教養觀念。(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宋振濤)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