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時候收集糖紙,到撿到殘舊玉石煙灰缸,再到后來郵票、字畫、古玩,市民楊德勝已收藏青島老物件30余萬件。年過花甲的楊德勝,生活軌跡從市南、膠州到嶗山,如今的他,更像一名島城歷史“拾貝者”,將對青島山山水水的情感,融入藏品之中。

受奶奶影響愛上收藏
“我從小在‘市場里’的市場緯路12號大院子里長大。那是一處老房子,總共16平方米,加奶奶全家七口人。我和哥哥住吊鋪上,兩個房間只點一個15瓦的燈泡。 ”楊德勝說,當時的生活清貧,他經(jīng)常趕海去捉蟹子、挖蛤蜊,他撿過菜,還撿過橘子皮,曬干的橘子皮每斤能賣到3分錢。
楊德勝喜歡上收藏,是因為幼時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特別是受奶奶教育“要珍惜糧食,愛護天下一切物品,不要浪費”,那時攢個煙盒、撿個糖紙就是一種快樂。“七歲時,一天上學,我在馬路邊存放垃圾的水泥池子處撿到一個玉石煙灰缸,當時歡喜得不得了,至今我還保留著。 ”楊德勝說。
下鄉(xiāng)當知青搶救下古書
1976年,楊德勝下鄉(xiāng)到了膠州西辛置大隊成為一名知青。一次到村民家走訪時,楊德勝發(fā)現(xiàn)這戶村民正在使用舊紙包煙花,他撿起零散的舊紙一看,原來是一部古書,他趕緊請對方停下手頭的活兒,用自己的書和幾元錢跟村民做了交換,搶救下了那套清代四書五經(jīng)線裝書。
人生永遠要學習,楊德勝至今還保留著一位長者送的民國時期 《朱子家訓》七頁殘卷。“返青后,我們知青常回去看望大隊老書記宋立勝,永遠感恩西辛置村的父老鄉(xiāng)親。 ”楊德勝說。
開辦島城首家民間集郵社
返青后,楊德勝先成為一名鉗工,后來又考上青島職工業(yè)余大學。 “當時,青島集郵公司緊鄰學校,那時候集郵熱,下了課我就跑去郵票公司,畢業(yè)論文寫的是:郵票價格改革勢在必行。 ”1986年,楊德勝帶著愛人到北京旅行結婚,出門前他帶了2000多元的郵票,到了北京就直奔郵票市場。“我把隨身帶的郵票賣了,然后進一些青島市面上熱銷的郵票,在返程中銷售。”楊德勝帶著妻子在北京玩了7天,返程賣掉了郵票,一圈下來,扣除路費,他還賺了近千元。
1989年,楊德勝開了青島首家民間集郵社——秀才集郵社,在圈內(nèi)大家都稱他為“青島秀才”。
包容熱愛專注青島文化
現(xiàn)在,楊德勝家住在嶗山區(qū),從一樓到地下室,每個可以利用到的空間,都整齊擺放著各種藏品。“我是從2013年開始專注于收藏青島文化老物件的,當時參加一檔節(jié)目,買了四本書通讀后發(fā)現(xiàn),自己對青島歷史了解得太少了,為了彌補這個遺憾,就開始了專題收藏。 ”楊德勝說,以史為據(jù),以物為證,自己通過7年來的收藏、學習,更了解青島的歷史。
為了收藏,楊德勝常熬夜參加網(wǎng)上拍賣,粗略估算,這些年他在藏品上的開銷已超過百萬元。 “都是業(yè)內(nèi)熟悉的人,有時我先賒著,分幾次付款。最窮的時候賬戶上只有一毛七分錢。 ”楊德勝說。
至今楊德勝的藏品形成了36個青島系列專題。今年,楊德勝拿出了自己收藏的17個“老青島”專題、近萬件藏品,無償捐贈給了青島市檔案館。
救助困難學生、助殘義賣、拍賣義捐,為受災地區(qū)捐助善款……楊德勝一直默默做慈善公益,還參與了上百次社會文化活動,主持主槌拍賣百余場。
“我就是拋磚引玉,作為青島人本能地熱愛青島。 ”目前,他正在家中寫青島簡史,夢想將青島碎片化的古代東夷文化史,嶗山流域的青銅文化史,青島近代史有機系統(tǒng)地整理出來,讓青島歷史文化名城有史料,有傳承,有弘揚。(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陳勇 通訊員 王金利)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