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2020,要結束了。
有人開心,有人難過。 今年《奇葩說》也把第一個辯題獻給了2020:你是否想重啟2020?
其實,重啟不重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做出改變。
所以更殘酷的拷問是:2020年的目標,你實現了幾個? 橫亙在你和目標之間的究竟是疫情,還是拖延?
所以,想要充滿希望的2021,得先搞定拖延癥。
01
幾乎每個人都在拖延
拖延癥是指,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自我調節失敗的行為。
大約95%的人承認自己在境況不佳時會拖延,25%的人承認自己經常拖延。
再自律的人,都會在某些事情上呈現拖延的現象。
比如拖著不找對象,拖著不結婚,拖著不起床,拖著不工作……

不只普通人,天才也會拖延。
大作家歌德,寫《浮士德》,18歲開始寫,83歲寫完,拖了64年。
好友席勒催更十多年,至死都沒有看到全文。
大畫家達芬奇,《蒙娜麗莎》畫了四年,《最后的晚餐》畫了三年,還有很多作品和客戶說好了,一直沒有交付。
大家都愛拖延,但是拖延癥并不好受,除了影響計劃之外,對身心都有嚴重的后果。
習慣性拖延的人,會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
并伴有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甚至還有失眠、免疫系統和胃腸紊亂等身體疾病,還會危及個人和職業關系。
那么為什么后果慘痛,拖延癥還這么香呢?
02
拖延,其實是天性使然!
有沒有發現,我們不是拖延全部的事,而只是拖延某些事。
這些事可能有點難度,比如寫論文;可能比較無聊,比如大掃除;也可能是平常小事,比如找老板請年假……
這類事情的共同點是會引發我們不舒服的感覺。
淺層的如不開心、厭煩、無聊,深層的如自卑、焦慮、挫敗感和不安全感等。
比如學生容易拖延寫論文,上班族容易拖延寫自評報告,這些事會讓我們自我懷疑:
如果寫得不好,是不是證明我不夠聰明、努力?
于是我們選擇拖延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不開心。

心理學家蒂姆·皮切爾說:拖延癥是一種情緒調節問題,而不是時間管理問題。
可以將拖延理解為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策略,我們屈服于良好的感覺,把管理厭惡情緒置于實現長期目標之上。
拖延發生的時候,都是面臨一個矛盾的選擇——滿足此刻的自己 or 滿足未來的自己?
很不幸,我們天生傾向于優先考慮短期需求,而不是長期需求。
即使我們理智地認識到,拖延會給未來的自己帶來更多壓力,但面對讓人焦頭爛額的任務時,大腦的反應仍然是:
我要消除壓力,滿足現在的自己,未來的自己是誰,和我有什么關系?
所以拖延是天性使然,并不可恥,但我們真的需要注意它。
畢竟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是真的有截止日。
比如,過上夢想的人生,保持健康的身體,保持和朋友良好的關系……
沒有截止日,我們就會一直選擇及時行為,忽略長期規劃,于是在負疚的快樂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嘗到虛度光陰的無奈。
長期的拖延,讓人們感覺自己只是生活的旁觀者,沮喪的不是無法實現夢想,而是無法開始追逐夢想。
03
如何對抗拖延癥?
a. 建立生命日歷
作家蒂姆·爾班在Ted演講中提出生命日歷的概念——這個日歷由4680個格子組成,每一個格子都代表90年生命中的一個星期。
這樣來看,格子數并不多,尤其是已經用掉許多。
想要不虛度人生,就應該認真看看這個日歷,仔細想想我們真正在拖延的是什么?
然后為自己的生活計劃設定可見的截止日期,立即行動起來。

b. 讓獎勵更直接
把未來的獎勵帶到現在的最好方法之一是誘惑捆綁。 就是將一個長期對你有利的行為與一個短期感覺良好的行為捆綁在一起。 基本的模式是:當你在做習慣拖延的事情的時候,加上你喜歡做的事情。
比如:只有鍛煉時,才能聽你喜歡的音樂;只有寫完報告,才能去按摩;只有按時起床,才能吃愛吃的早餐……
c. 讓任務更容易完成
有時候我們把任務想得太困難,所以遲遲無法開始。而一旦開始了,其實會發現沒有那么難,所以要學會拆解目標。 比如每年要讀12本書,很難開始。但拆分后就是一個月讀一本。假設一本書平均是300頁,那么一天就只用讀10頁。這聽起來是不是很容易完成。
d. 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不管用盡什么辦法,我們都不能永遠地消除拖延的現象,只能緩解它、減少它。所以要學會接納人性,原諒自己曾經甚至包括現在的拖延。
說到底,我們努力與拖延癥作斗爭的前提,不是苛責自己,變成一個比別人優秀的人,而是接納自己,成為一個讓自己驕傲的人。
前者,是鞭策和約束;后者,是鼓勵和包容。后者,才是更深沉的力量。(匿名/文)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是個有拖延癥的人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