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吃飯時候,和愛人說起一個事情,還用筷子比劃成金字塔形狀。
然后解釋社會價值排序結構,越是向上層級跨越越是困難。
興致勃勃說到這里時候,被人家一句話打斷:
“不要拿我當傻瓜”,解釋說這個誰不知道啊,還費這個勞神。
一句話被打臉,清醒了點,想起來同樣情節,同樣聽過這句話,卻發生在20多年前。
當時有個同學做事情,自以為好意給點提醒,末了被懟一句話,“我沒有那么傻”。
真是異曲同工,發人深思。
看看時間流逝,歲月蒼蒼,生理年齡不斷長大,心理年齡依然停留在當年。
真是應了那句話,“心理成熟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自然增長”。
智慧這玩意更是玄妙,與年齡有關,但更加無關的也是年齡。
人和人,看似同樣都是活著,活的卻是天地懸隔。

02
不要把別人當傻瓜,正面說法就是自戀,自認為別人不如自己,還是自己水平高。
看似為了別人著想,卻是不信任不尊重表現。
乃至于家庭教育中屢屢出現“為你好受不了”現象,父母付出那么多卻不被孩子接受。
因為,對于常識和早就熟悉的道理,沒有人喜歡重復聽嘮叨,潛意識被人家當成傻瓜不是好接受的事情。
由此,結合到工作職場,有個很重要的常識,那就是:
匯報事情一定簡潔說明結果即可,切不可嘮叨前因后果,絮叨的事無巨細。
如果匯報不是開門見山說結果,而是不得要領說過程、說辛苦、說細節,得不到認可也就可以理解了,因為你在把領導當傻瓜。
事實上,當事無巨細敘說過程時候,人家是耐心聽著。
打個比方,如同小學生考試得個滿分,興高采烈向老師報告如何做好試題,你能保持耐心嘛。
一次可以,兩次勉強,三次以后一準會煩,因為你分明不把上級放在眼里,把上級當做和你自己一個水平。
要知道,這件事如何處理,困難如何,過程如何,人家早就心知肚明,根本不需要聽這些。

03
推而廣之,與同事說事情,與別人談論看法,也是簡潔為妙,除非是閑聊。
事實上,即便閑聊,也要有的放矢,這個“的”就是信息增量!
包括閑聊在內所有交流談話,要具有增量信息意識。
如果是大家都知道的信息,就沒有必要說出來,否則就是浪費時間,無異于“謀財害命”。
今頭條發展迅速,算法公式是個利器,其理念就是引導創作者的文章要有“增量信息”,人云亦云者不會給予推廣。
也就是說,你寫的文字再多,都是熟知的東西,重復人家言論,也難以被推廣。
不把別人當傻瓜,看似很容易,其實不然。
就如同天天說著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遇到事情還是依然自我為中心.
這就是慣性的力量,也是認識自我的難處。

為此,好好理解這句話:
“認為別人不懂其實是自己不懂”;
“認為自己必須說仔細其實是認為別人需要仔細”;
“認為自己做得好其實認為別人做的話會不如自己好”。
最本質的就是,不要把別人當傻瓜,不要用自己的傻把別人拉低到傻的水平。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有過跟別人事無巨細地表達一件事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