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
在一段至暗的時光里,我們做什么都感到不順利。
明明拿的一手好牌,卻打得一團糟;
明明拼盡全力,可結(jié)果卻是不盡人意;
本來可以過得更好,卻陰差陽錯選擇了另一條路。
是啊,人生海海,沉浮無常。
有太多辛酸和委屈,只能自己默默扛。
人生低谷期,與其一蹶不振,我們又該如何自救?
看到這樣一句話:
這段日子,其實是上帝給我們的假期,也是我們的逆勢生長期。
除了死扛與苦熬,做到這三件事,我們便能看到云破日出。

01 多做事
今年年初,欣姐被公司列進裁員名單。
欣姐找工作找了整整兩個月,可投出的簡歷都石沉大海。
上有年邁父母等著照顧,孩子還在上幼兒園,整個家庭一下子少了一半的收入,壓力全壓在了丈夫身上。
說不焦慮是假的,好幾次無意間看到欣姐在凌晨發(fā)的動態(tài),字句間全是擔(dān)憂。
陸陸續(xù)續(xù)持續(xù)了一個星期,終于,欣姐覺得這樣頹廢下去并不是辦法。
接下來,她做了一個決定,強行讓自己忙起來,每天安排自己做一些簡單的事。
做做家務(wù),陪爸媽說說話,或者為丈夫和孩子做一頓可口的飯。
盡管家務(wù)事有些瑣碎,但欣姐發(fā)現(xiàn),只要自己不閑著,注意力就不會陷入煩惱的漩渦。
等心情平靜許多之后,她開始尋找新的賺錢方法。
偶然看到朋友做自媒體,仔細咨詢了行業(yè)前景之后,欣姐心中更燃起了希望。
正如那句話:“忙,能治愈一切矯情。”
從前的不堪與焦慮,全都化作了重新開始的動力。
多做自己熱愛的事,多做能收到正反饋的事。
不與爛人爛事糾纏,將精力轉(zhuǎn)向別處,便能開辟另一番天地。
古往今來,聰明的文人墨客,都懂得蟄伏的藝術(shù)。
人生旅途,如果利用好那些難捱的時光,多做有益的事,它們終將成為我們的逆勢生長期。

02 少說話
作家大將軍郭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有很多時刻都不適合展開來講,因為你要的不是有個人聽你過去的故事,而是懂你此刻的心情。
沉默吧,如果那個時候有人能握著你的手的話。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只小猴子受了傷,它原本應(yīng)該捂著傷口,等待結(jié)痂愈合,傷痛退去。
可接下來,每遇到一個朋友,它就扒開傷口給朋友看,以獲得安慰和心疼。
就這樣,傷口一次次地被撕開,小猴子也因為傷口發(fā)炎而痛苦不堪。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這只小猴子,以為他人的關(guān)心能治愈悲傷,實際上卻做著傷害自己的事情。

前段時間,發(fā)小小沈在職場中遇到了糟心事。
一連幾天,她的朋友圈都散發(fā)著負能量。
大家很擔(dān)心她的狀態(tài),就打電話、發(fā)微信安慰她,并給她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令人錯愕的是,一段時間后,小沈仍然如此,絲毫沒有尋求改變。
后來一個朋友說,他直接把小沈的朋友圈屏蔽了,原因是小沈負面情緒的宣泄太過于頻繁。
或許,在難熬的日子,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理解和安慰。
但是,人這一生,最怕活成了祥林嫂。
人生低潮時,少說話。
就像魯迅在《小雜感》里寫的: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不必傾訴你所有的苦,因為,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獨地過冬。
與其讓自己的痛苦變成他人的笑料,不如面帶微笑,捂住傷口,讓它靜靜愈合。

03 早點睡
低潮的時候,影響我們觸底反彈動力的,往往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自己消耗了太多精力。
焦慮襲來的時候,我們常常把熬夜當成了習(xí)慣。
有時候,我們沉浸在白天的過失中,無奈睜眼到天明;
有時候,更是報復(fù)性熬夜,沉迷于游戲、抖音等娛樂,想要釋放掉壓力。
本該蓄積能量,卻最終陷入死循環(huán),還拖垮了身體。
最近,因為臨近畢業(yè)要找工作,小蘇已經(jīng)一個多月沒有睡好覺了。
她越是擔(dān)心未來,越是睡不著。
結(jié)果就是第二天早晨,雖然臉上化了精致的妝容,但氣色卻顯得很差,面試狀態(tài)也被大打折扣。
最后,小蘇不得不去了趟醫(yī)院。醫(yī)生的良方里,全都離不開四個字,早點睡覺。
也許,很多人跟小蘇有著同樣的疑惑,早睡真的能解決失眠問題嗎?

所謂早睡,其實能讓我們更早更輕松地從日常焦慮感中解脫出來。
把時間還給睡眠,我們將得到一個神清氣爽的早晨和嶄新的一天。
養(yǎng)成早睡的習(xí)慣之后,小蘇的情緒更加穩(wěn)定,頭腦也更加活躍。
還記得畢淑敏曾在書中回答過“如何度過人生低潮期”這個問題:
“安靜地等待,好好睡一覺,像一只冬眠的熊。”
當你被疲憊壓到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喝酒解千愁,而是放下重擔(dān),好好地補個覺。
之后的每一天,早點從繁忙中抽身出來,早點睡。
要記得,當你對自己足夠好的時候,才能與這世間的美好不期而遇。
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你是怎樣度過人生的低潮期的?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責(zé)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