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0年12月22日7版
虎山路11號小區小高層建筑出現鄰里撞門情況,市民多次聯系相關部門探因未果——
房門“對對碰” 居民心慌慌
最近數月,家住虎山路11號小區的郭先生感覺憋屈。“如果我家房門與鄰居家的一起開門,就撞在了一起。我多次聯系住建部門,至今沒有得到一個說法。”郭先生想不明白,房屋的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等都由一個部門監管,問題為什么查不清楚。
郭先生住在虎山路11號小區的一幢9層高的樓房上。今年五六月份,他發現,一直空置的鄰戶有裝修工人進出。郭先生詢問得知,小區里的空房被一家企業統一收購,裝修后準備用作租賃房。接下來,房門“對對碰”問題令郭先生十分不安。
“我們小區是一層四戶設計,其中,兩戶分列東西兩邊,兩戶位于中間,東西兩邊住戶和中間住戶的房門緊挨著,并且呈90度角。如果兩戶的房門都向外開啟,就會發生碰撞。我家是東戶,以前相鄰的房子空置,房門一直關著,沒有發現存在這個問題。可等到中間住戶開始裝修,工人進進出出,就發現一不小心兩扇房門就相撞。”郭先生告訴記者,因為房門相撞的事情,他已多次遭遇險情。“有一次,我正在出門,鄰戶房門突然打開,嚇我一跳。多虧我反應快,不然就得撞傷。”郭先生說起此事心有余悸。
為了實地了解情況,近日,記者專程來到虎山路11號小區探訪。小區位于金水路以南、秀峰路以東、虎山路以北區域。在郭先生家門口,記者看到,兩邊住戶和中間住戶的房門緊挨,尤其是當鄰戶房門90度打開時,兩邊住戶的房門不僅無法打開或者關閉,行人通過樓道也要格外小心,稍不注意就會發生磕碰。

相鄰兩戶房門同時打開后,就會發生房門相撞的情況。
郭先生告訴記者,小區8幢小高層建筑都是一樣的結構,直接受到房門問題影響的居民有200多戶。“這么多年,小高層上一直是兩邊的房子有人住,中間的房子空置,所以房門相撞的隱患并未引起重視。隨著中間住戶被統一收購裝修,撞門問題開始頻頻發生,已經引起了不少居民的不滿。”郭先生如是說。
現場情況印證了郭先生的說法。采訪過程中,有多位小區居民向記者講述了因房門相撞問題引發的險情。一位王姓業主告訴記者,不少居民都是年過六旬的老人,中間戶開始裝修后,進進出出格外小心。“我今年70歲了,有一次進門還磕了膝蓋。”王先生說,“家里的孩子活潑好動,如果被房門撞傷就麻煩了。”
據了解,為了破解房門相撞的問題,小區居民通過多種途徑進行了投訴,結果卻讓人一頭霧水。郭先生告訴記者,今年6月到11月,他多次通過市政務服務熱線12345反映問題,并提出兩個訴求:一是詢問出現房門相撞的原因;二是希望能夠借著房屋裝修的時機維修房門,一次性解決安全隱患。撥打電話后,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勘察設計處給出回復:“房屋設計方案顯示,虎山路11號小區小高層建筑入戶門為內開門設計,不存在‘房門外開打架’問題。”
“青島市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給出的回復有些模糊。他們給我打電話時閉口不談設計問題,只是重復房屋驗收合格,施工、監理都沒有問題。如果要借房屋裝修的時機對房門進行維修,需要我個人和施工隊進行協商。”郭先生說。
如此回復讓郭先生無語。“房屋從設計、施工到驗收交付都有嚴格的程序。如果原設計是房門內開,最后成了房門外開,就是沒有按圖施工,這是明顯的錯誤,怎么會沒有問題?還讓我去和裝修施工隊協商,并且動員鄰居改動房門,這個事情是不是有些荒唐?”郭先生表示。
房門相撞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記者以虎山路11號小區居民的身份分別撥打了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勘察設計處和市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電話。
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勘察設計處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虎山路11號小區的情況非常熟悉。他告訴記者,此前有多位市民反映過房門相撞的問題,為此,他們專門查閱了有關圖紙,“上面標記得很清楚,入戶門就是內開,出現撞門情況應該是施工的問題”。
市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的回復有些曲折。記者撥打郭先生提供的電話號碼后,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不清楚此事。
“那你們為什么用這個電話給我們回電?”記者問道。“我們不負責你們那片兒,應該是別人用這個電話回復的。”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說道。隨后,這位工作人員給了記者一個分管虎山路11號小區的電話號碼。而當記者撥打此號碼時,接電話的工作人員依舊表示不了解此事,需要進一步調查后才能回復。截至發稿前,記者沒有收到相關工作人員的回復。(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 正)
記者點評
解決問題切忌“拖延癥”
一個簡單的房門相撞探因,市民耗時半年,仍不得其果,生生變成了“懸案”,這樣的情況讓人始料未及。
說起來,這不是什么復雜的事情。房屋的設計、施工、監理、驗收都有嚴格的監管,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紕漏,有關部門只要本著負責的態度,對全過程認真進行梳理即可,完全不應該出現讓人一頭霧水的結果。
既然如此,為什么仍然出現“懸案”?根本原因在于有關部門不愿意正視市民的訴求,犯了“拖延癥”。因為工作有瑕疵,不想承認自身存在問題,試圖拖過一日是一日。這樣的做法或許能夠一時奏效,卻是以損害政府威信和市民信任為代價。
民有所呼,應有所應。希望相關部門轉變觀念,正確看待市民訴求,努力改進工作,不要讓這樣的“懸案”再次發生。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