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時候,她挺健忘,上周剛買過零食,這周又把好吃的帶進教室,永遠記不住為學生做了什么;但有時候,她又挺敏銳,誰不在狀態,誰心情不好,她瞥一眼就能發現,拉到身邊不著痕跡輕松化解。挺多時候,她軟到沒脾氣,學生圍著說笑從來不惱,女生夸句發卡好看她立馬摘下塞給對方;但總有那么幾次,遇到學生翹課,她臉立刻拉下來,脾氣硬到讓半大小伙子下不來臺。對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來說,教旅游英語的專業老師李娜有點“反差萌”。憑借著這份“反差萌”,她在學生喜歡的老師榜單上長期“霸屏”。也正是這份“反差萌”,讓李娜在15年的教書生涯中,成為一屆屆畢業生記憶中“有那么點特別的”大學老師。
在學生眼中,李青有點“反差萌”。
聊美劇發星星 她輕松俘獲全班學生心
2005年,從海大英語專業碩士畢業的李娜,進入青島酒店管理學院成為了一名英語老師,從學生到老師的身份轉換,李娜在站上講臺瞬間完成。“一開始上課我沒覺得有什么困難,跟孩子們聊我最喜歡的美劇,談經典奧斯卡電影,一下子就把距離拉近了。”那時的李娜,比學生大不了多少。酒店英語最關鍵的是交流,為了讓學生們愿意開口,她課下熬夜追劇,把學生實習時可能會遇到的口語、俚語、新興詞匯整理出來,巧妙的將其融入課堂教學。課上師生熱聊爆款美劇,學生從愿意張嘴到喜歡上英語,一切都在談笑間完成。“我還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每節課給他們發小星星算加分,累計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兌換禮物。現在聽起來好像挺幼稚,但孩子們真的就吃這套。”李娜對付學生永遠就那么一兩招,這么多年也沒變花樣,但“一招鮮”吃遍天,學生偏偏就吃她這套。
課堂上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孩子們的家境也各不相同,敏感的李娜很快察覺到了部分同學生活的窘迫。“冬天最冷的時候,別人都穿著羽絨服,班上有個小嫚兒穿個單外套就來了,我一問才知道,她根本就沒帶羽絨服來上學。”心疼不已的李娜回家翻出自己的新衣,挑出適合小女生的款式,為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李娜特意帶了好多件衣服,只說是自己閑置的,送給女孩們讓她們自己挑。看到小嫚兒穿上羽絨服,李娜懸著的心才終于放下。班上有些男生生活費緊緊巴巴,李娜就自討腰包買零食,偶爾把學生帶到自己家開小灶。她用小心翼翼不著痕跡的付出,偷偷呵護著這群寒門學子敏感的內心。
用小心翼翼的付出,李青呵護每個學子。
合租房擠公交 她是50個實習生的媽
這份用心和耐心迅速俘獲了學生的心,教學第一年李娜就順利登上學生喜歡的老師榜單。2006年新的挑戰又來了,作為年輕教師的李娜升格為實習生管理老師,帶領50多名大二學生赴濟南進行實習。“孩子們8月份開始實習,我7月份就去了濟南,本來酒店里給我安排了房間,但我覺得孩子們異地實習需要照顧,果斷決定跟孩子們一起租房住。”濟南最熱的那個夏天,李娜跟學生一起租住在居民樓中,每天一起擠公交上下班,學生分散在三家五星級酒店實習,每天分中班晚班輪休。李娜卻不分早午晚,早8時出門晚11時回家,每天跑三家酒店看學生實習狀態,回到合租房還要督促男生們打掃洗衣照顧好自己。
一天夜里凌晨2時,出租房里李娜剛剛睡下,24小時開機的手機卻突然響了起來。“有個小姑娘夜班打了杯子劃破手,因為暈血一下子昏了過去,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我就是她唯一的依靠。”當時酒店醫生已經下班,急匆匆打車趕到現場的李娜,努力穩住心神,把孩子送到了醫院。急診室里,學生醒來后一切正常,但擔心的李娜硬是按著孩子在醫院掛了三天吊瓶,逼著她休息了三天。
半年的時間里,李娜安撫實習挨了訓躲起來哭的女生,拉住打算“撂挑子”回老家的男生,與因為想家而愁眉不展的學生談心,每天叮囑隔壁房間的孩子們早睡,又趁著休息帶著學生們出去放松。既是老師又是保姆,李娜的付出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她開始“常駐”學生喜歡的老師榜單。
小小教師公寓 她為在韓留學生搭個家
2010年,李娜作為訪問學者,被學院選拔派遣到韓國湖南大學,負責一個韓國當地學生班和一個中國留學生班的中文教學工作。在韓國的兩年時光里,李娜小小的教師公寓,成了學院赴韓進修學生在韓國臨時的家。“孩子們的學生公寓沒法做飯,也沒有洗衣機,我就承包了他們的洗衣工作,每天把衣服拿回來用洗衣機洗,洗完再給他們捎回去。
中秋節、端午節、節假日、周末,把孩子們叫過來一起包餃子、吃月餅、吃粽子,改善他們的伙食,安撫他們的中國胃。”中秋夜的韓國,小小的教師公寓成了孩子們異國他鄉的家,一盤盤餃子、一只只月餅撫慰了游子思鄉的心。
回國后,李娜的家又成了前來進修的韓國孩子和外教在中國的港灣。在日常上課之余,李娜帶著這些她在韓國熟識的留學生們制作王哥莊大饅頭、爬遍青島大小山頭,幫助孩子們更好適應在中國的生活。到了國外重大節日,李娜還邀請外教來到家中,用地道的中國美食招待他們。從教15年,從講師到副教授,李娜對學生的愛始終這樣“接地氣兒”。就像學生們說的,這個大學老師“有那么點特別”,這份特別讓他們愿意在畢業后,還隔著半個中國時不時送上祝福。(青報全媒體記者王曉雨)
責任編輯:王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