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 ‘雙響炮’,這次真的來了……”作為連通城陽、膠州的兩條地鐵線路,青島地鐵1號線和8號線一直備受矚目。今天上午10時,承載厚望的青島地鐵1號線北段(青島北站—東郭莊站)、8號線北段(膠州北站—青島北站)將同時通車,兩條新線的開通不僅對完善交通體系、便捷市民出行具有積極作用,也必將對促進區域統籌發展,提升城市整體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地鐵8號線北段24日今天開通。
坐地鐵過海夢想成真
“看!以后咱可以從北站直接坐地鐵去城陽或膠州了!”昨天,在青島北站,許多從西廣場出來的乘客圍著煥然一新的1號線和8號線的線路牌興奮地討論著,不少人還拿手機拍下了線路圖。“坐地鐵過海,夢想成真啦!”市民王先生高興地說。
1號線北段起于青島北站,止于東郭莊站,全長21.9公里,開通的車站有青島北站、滄安路站、永年路站、興國路站、南嶺路站、遵義路站、瑞金路站、仙家寨(汽車北站)、流亭站、鳳崗路站、小寨子站、正陽中路站、農業大學站、溝岔站、東郭莊站。8號線北段長48.3公里,起于青島北站,止于膠州北站,開通的車站有青島北站、大洋站、紅島科技館(方特)站、觀濤站、健身中心(紅島會展)站、健康中心站、紅島火車站、大澗站、膠東站、膠州北站。1號線北段全程36分鐘左右,8號線北段全程需45分鐘左右,青島地鐵線網最高票價由之前的8元變為10元。
1號線北段、8號線北段的開通,促進了膠州市—青島主城區,城陽區—青島主城區的交通往來,進一步打通市域交通連線,串聯起青島北站、紅島火車站、流亭機場、膠東國際機場、汽車北站等大型交通樞紐,將實現高鐵、地鐵、航空、公路等全方位換乘,構建起城市綜合交通網絡,不斷擴大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攻勢成果,為區域融合、協同發展再添強勁動能。
創造出多項“青島速度”
8號線北段在軌道交通領域創造多項“青島速度”:僅用3年半時間實現48.3公里地鐵線路開通,在國內巖石隧道地鐵中是沒有過的;僅用2年零7個月,國內最長的地鐵過海隧道在消除了大量重大安全風險源后,順利實現“洞通”,泥水盾構實現220米/月掘進速度,在國內是最快的;僅用32天完成過海隧道5.8公里軌道鋪設,創造行業新標桿。此外,通過有效的技術以及管理措施順利消除多個重大風險源。例如順利近距離下穿運營地鐵3號線、順利穿越5條鐵路線、順利完成隧道狹小空間內7臺數百噸盾構機拆解、順利下穿數百棟房屋、過海段順利穿越9條地質斷裂帶等。

地鐵8號線列車。
8號線面臨穿越國內最長的過海地鐵海底隧道、與濟青高鐵并行施工、下穿已運營的地鐵3號線等一系列重大難題,尤其是針對過海段下穿9條破碎帶地質非常復雜這一特點,邀請院士陳湘生、史玉新出謀劃策、把脈會診。根據不同地質同時采用礦山法、泥水盾構、TBM施工,最終攻克“咽喉”。以下穿3號線為例,公司員工連續半年時間盯在掌子面,每天現場召開碰頭會調度施工,按照一級風險源“一控六專項”進行管控,確保施工現場萬無一失。
引入國內先進工藝技法
據青島市地鐵一號線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振介紹,地鐵1號線自開工建設以來,一號線公司在“科技先導”的理念下,立足建設工程中遇到的實際難題,通過邀請國家知名專家把脈、研究,充分發揮后方設計和施工單位技術儲備,引入國內先進工藝技法,創造了多項技術創新成果和工法。如1號線北段廟文區間聯絡通道地處富水砂層,靠近膠州斷裂帶,公司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進行方案評審,最終形成措施得當、風險可控的施工方案。作為青島首個冷凍法施工聯絡通道,參建各方克服地質風險高、施工作業面狹小等困難,也為后續青島地鐵冷凍法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有一批最核心的供電設備,供應商是武漢的,當時武漢處于封城的狀態。這個設備如果到不了青島,我們就無法在4月份完成電通。我們提前協調、費了諸多周折,終于在3月上旬把設備正常運到了青島,搶回了寶貴的時間。”
/ 相關新聞 /
“黑科技”為地鐵司機賦能
地鐵司機是地鐵運營安全中特別重要的一環,但現實工作中,地鐵司機卻往往“單兵作戰”,青島地鐵的一項研發成果就直接向這個難題“開刀”。

專家組對8號線和1號線進行核驗。
近日,青島地鐵“基于增強現實的地鐵司機協同作戰與智能支援系統”項目通過驗收。這項技術針對地鐵司機“單一操作、獨立應對、缺乏支援”的難題,以“安全、增效”為核心,發揮自身專業平臺優勢,借助外單位先進技術力量,聯合進行技術攻關,首次將5G與增強現實技術融合應用于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
據了解,項目的研發為跨空間的協同作戰和支援體系建設提供了以下三點智能化解決方案——一是打造了應急使用查得快的便攜專家,通過語音快速、準確地在AR眼鏡中以動畫、小視頻等形式顯示需要的故障指引,找準病灶,解決了“學時不能用,用時不能學”和“遺忘曲線”困境;二是創造出隨身“監控司機”,系統通過AR眼鏡進行視頻識別,自主收集設備異常信息,并協助司機判斷故障類型,降低誤判概率;三是連點成網,系統提供了操作、指揮、設備專家三方的實時同屏、通訊、標注指導的應急平臺,通過5G傳輸和AR眼鏡搭建起了跨空間的“協同作戰”體系,對癥下藥,破解了行業中司機“單兵作戰”難題。
此項目率先將5G和AR技術應用于城市軌道交通行業,以智能化手段解決了現場問題,提升管理效能,填補行業空白,屬全國首創。下一步,項目將從使用中總結經驗,不斷優化,最終形成使用標準,并為擴容研發開拓思路,不斷推進運營分公司智能化發展。
后續青島地鐵運營分公司將繼續推進項目研發試用,全面掌握現場需求、精準定位現場痛點、高效實現新技術融合應用,立足現場所需圍繞適用性和實用性推進成果落地,以專業化、精細化促進智能化革命,進而保障青島地鐵安全、高效發展。(觀海新聞/青島早報 記者 李彥宏)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