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12月30日第13版
一周說
“未交付”不該成“無著落”
隆冬已至,“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活動的熱潮卻依然澎湃。作為面向全體市民的民聲傾聽主題活動,“三我”活動開啟多個訴求通道,歡迎各界廣泛吐槽,并通過受理、辦理、反饋、監督“四位一體”機制的全面運行,將這些“吐槽”轉化為推進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全面轉型的積極力量,也使“方便、溫馨”成為“開放、現代、活力、時尚”城市發展定位的最貼切、最親民的民生注腳。
作為“方便、溫馨”的重要指標,要讓市民“在家,感到生活方便;出行,感到交通方便;辦事,感到舒服方便”。而這,無疑也對各區市、各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許。近期,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留言反饋中,出現了不少因“未交付”和“未移交”而難以解決的堵點問題。一些區域或領域的問題因“未交付”變得“無著落”,影響了“方便、溫馨”的體驗,而廣受市民詬病。
此前,網友“秋日私語”在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反映,高新區華東路(河東路以南段)、河東路(寶源路以東段)路燈一直不亮,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高新區隨后回復說,經落實,該區域路燈尚未竣工移交,已要求施工方加快工程進度,盡早移交亮化??蓳私猓摶貜瓦^去近兩個月了,這些道路部分區域依然是漆黑一片。該網友質疑:道路已通車很長時間,照明設施硬件也已齊備,但在相關部門積極“推進”之下,為何依然沒有“點亮”?個中緣由,值得深思。
就道路“未交付”而產生的后續照明問題,網友坦言,高新區與城陽區之間區劃發生變化,一些職能部門需要時間交接工作,對此,市民很理解。但相關交接工作屢屢拖延、多條通車道路長久漆黑一片的現實,讓人在擔憂道路行車安全的同時,更憂慮如此緩慢的對接效率,如何保障未來功能區真正高速發展?
顯然,在全力保障“方便、溫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未交付”不該成為整改緩慢的“借口”,而應成為工作對接的“加速口”。
無獨有偶。一位網友日前在“直通12345”平臺反映,李滄區清泉路李村大集東門向南至鼎世華府C區西門,一段百余米人行道上停滿了私家車,行人只能在行車道上通行。交警李滄大隊反饋稱,該路段并未完全交付,目前中隊領導正在協調周邊相關單位、社區對違法停車進行協調停放。他們還將安排警力對該路段加強巡邏,發現車輛違法行為及時勸離、處罰。但近期清泉路周邊市民再次反映,該路段人行道上亂停車問題并未根本改善。記者了解到,從10月10日至今,該問題在“直通12345”平臺已連續反映過5次,相關部門每次的答復都大同小異。
隨著青島城市擴張和人才引進步伐加快,新城區成片崛起,新建道路交付前的管理亂象,并非清泉路附近獨有。在許多新建住宅密集區,同樣存在著新建道路的監管空白。居民們少則忍耐數個月、長則一年半載,極大地影響了周邊居民的日常出行和交通安全。
顯然,“未交付”也不該成為整改欠佳的“借口”,而應成為工作改進的“突破口”。
就此,有市民建議,如果道路已形成車輛通行的事實,無論是否移交,責任部門都該靠前一步,主動盡責。據了解,就未交接道路該如何有效管理的問題,國內一些城市已開始創新管理模式。天津市交管部門目前已與該市的交委、建委積極對接,先行試點,解決未交付道路的管理盲區。這個做法,值得我市學習借鑒。
道路出行如此,居民生活亦然。觀海網友aXarto不久前反映,即墨區中建領海尚溪地小區電力設施老舊,頻頻停電,尤其是陰天下雨時,嚴重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即墨區就此回復說,經落實,尚溪地小區電力問題供電部門未接管、未移交,產權屬開發商。該小區居民為該問題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映,但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對此,有網友坦言,用電是居民最基本的需求,如果連這個基本生活需求都無法正常滿足,何來讓老百姓生活“方便、溫馨”?又如何真正保障“讓百姓心氣順”?
因此,“未移交”也不該是監管錯位的“借口”,而應成為治理創新的“對接口”。
城市治理中的每件事都需要管理者有一顆為民之心,在市民反映的問題面前,能否主動作為,勇于擔當,考驗著各部門的責任意識和創新膽識。百姓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該因“產權”問題而被阻隔。希望相關職能部門能靠前一步,積極探索新的治理模式。針對供電設備產權未移交的小區,與開發商等供電設備產權單位主動對接,全面排查。對于確實無法正常供電的小區,要展開試點,協商移交,保障居民正常用電。
無疑,隨著“三我”活動的深入開展,“讓老百姓心氣順”已然成為衡量活動是否真正有實效的重要標尺。公共照明、停車管理、生活用電……與“百姓心氣順”息息相關的每一個細節,都考驗著一座城市的治理智慧,也丈量著城市治理模式的精細化程度。如何讓治理能力與城市發展速度相匹配,是當下各相關職能部門必須迎接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