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好友和我傾訴,說是姐姐跟她借錢做生意,結果賠得一塌糊涂。
姐姐本來就過得不太好,她也不好說什么,只好說“錢的事你別著急,啥時有啥時還,沒有就算了”。
好友說,說這話時她心里也是很難受的,因為她都不知道該如何跟老公講。
10萬元呀,對一個工薪家庭來說,這也不是個小數了,那也是她和老公一點點攢起來的。
借錢的時候,好友本來也是糾結的,可一想到父母經常對她說,“家里只有你最懂事,最出息,你姐和你弟都過得不好,你得多幫幫他們”,她就心軟了。
這些年,好友沒少幫助姐姐和弟弟,出錢出力,就為父母的一句“懂事”。
可是有誰問過她心里的苦,有誰理解過她經歷的難?
01.
有句很扎心的話說:
我對這世間唯一的不滿,就是這世間,總是讓更懂事的人承受得更多。
有些人輕輕揮手,就什么都有,而有些人拼盡了全力,如今卻還是一無所有。
藏下歡喜,隱下期許,受了委屈也安慰自己沒關系,吃了虧,也笑一笑不去多計較。
本以為懂事可以擁有更多,可反而是善解人意的總在體諒,會照顧人的都沒人照顧。
也才慢慢明白,原來會哭的孩子才有糖吃,可你已經獨自熬過了艱難的時光,也不想再去依賴誰了。
你想給,和我想要,是兩件事。

做公眾號這幾年,我看過很多類似的留言。
因為懂事,所以從來不去買那些自己很喜歡但可能并不是那么實用的東西;
因為懂事,所以就算摔了很疼的一跤,也會爬起來沖別人笑著呲牙咧嘴,轉過身昂起頭慢慢壓住酸澀的眼眶;
因為懂事,所以在別人問你怎么了的時候,即使心里已經難過的不成樣子了還是可以笑著說沒事,然后鼓勵自己趕快打起精神來。
快樂嗎?不見得。
傻姑娘,其實眼淚和軟弱,都不是見不得人的情緒啊。
大家都是第一次來到這世間,都是在現實里討生活,其實你,真的沒必要那么懂事。

02.
有段時間我一度很討厭“懂事”這個詞,因為我也常被人這樣“夸獎”。
最開始我也覺得,這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獨立自主,意味著在長大。
可慢慢地我發現,這兩個字成了我心里的一道枷鎖,它框著我,說話做事都要再三考量。
謹言慎行是一件好事,可凡事過猶不及,懂事過了頭,就容易變成討好型人格,害怕別人突然的沉默,心里總是容易想太多。
越長大反而越覺得,女孩子可以被適當地驕縱,其實是很難得的幸運。
因為懂事的孩子,長大以后在做決定的時候都會瞻前顧后想很多,但惟獨總是把自己的想法排在最后面,生活擰擰巴巴,自己也畏手畏腳不敢向前。
可能是工作,可能是感情,可能是生活方式……
但就像我之前在書里看到過的一段話說的:
“年輕人最大的迷失是什么?是沒有意識到你可以為夢想去折騰。
不為夢想行動的人,空有一個年輕人的身體,卻沒有年輕人的靈魂。
人的一生自由選擇的時間只有10年,自由的時光要用來尋找生命中真正的自我認同。”
是這樣的。
實際上這一生的時間并沒有那么長,你我也沒有那么多觀眾。
我們其實都有可以為了想要的東西去爭取的權利,然后或擁有,或放下,至少會少一點遺憾。
自由的時光,該要用來尋找生命中真正的自我認同。
你不必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你只需要成為你自己。

03.
電影《素媛》中說:最孤獨的人最親切,受過傷的人總是笑得最燦爛,因為他們不愿讓身邊的人承受一樣的痛苦。
但是親愛的,我想告訴你的是:你可以強大,但無需強求。
人這一輩子其實也就幾十年光陰,倏然間,小半生不也已經走完了嗎?
回頭去看看,有多少泥濘坎坷,就有多少心酸和疼痛。
那些難捱的時刻,很多都是你一個人走過來的,所以你又何必為了讓誰開心,再委屈本就不易的自己呢?
跨過荊棘,是為了遇見春暖花開,而不是為了去將就一個人,或者湊合一段生活。
懂事可以,但你不必取悅任何人。
無人驕縱你,那你便適當驕縱你自己。
你得時時記住,首先對自己好一點。
答應自己,先愛自己,而后愛人,好嗎?(茶茶/文)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在家庭里,你是那個非常“懂事”的小孩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