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的教育應該是有溫度的,教育質量是尊重出來的。”觀海新聞依然記得去年十月份去青島六十二中探校時中國教育改革卓越校長、青島六十二中校長劉文波對記者道出的這句肺腑之言。
時隔近一年,8月15日下午,觀海新聞記者再次來到這所集“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示范學校”、“全國‘中青創奧’實驗基地”、“山東省教育科研先進單位”等二百余項榮譽稱號于一身的有溫度的初中校園,無意間揭開了一段“46個蛋撻背后的樸素故事”。
“放心!62中有個老師經常到我這給學生買蛋撻”
故事的主人翁叫劉亞南,女,51歲,從教27年,自2005年開始加盟青島六十二中,今年中考前任初三(1班)班主任兼語文教師。
劉亞南
若非附近一家蛋糕店老板的“推銷語”,劉亞南的同事或許至今還不知道那一系列定格在她和學生之間的溫情鏡頭。
劉亞南所執教的這屆畢業班新市民子女居多,其中一些同學的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困難。中考前的沖刺階段,劉亞南覺得有必要在學校心理輔導的基礎上再創新一下,給這些深耕苦讀的孩子們調節一下備考氛圍,結合同學們的實際,心情與味蕾并重、美觀與實用兼具的“糕點禮遇”便誕生了。
“那個蛋糕店的糕點很貴,一個蛋撻就14塊錢!我們平時都舍不得去他家買糕點,而劉老師一買就是46個!除此之外,像面包啊、小蛋糕啊等等,全班46個同學,每一次每一個孩子都能體驗到那種帶著班主任關愛的甜美與幸福的味道。關鍵是劉老師一直悄悄做,從未跟我們提起過,要不是一位學生家長告訴我們,我們至今還蒙在鼓里呢!”青島六十二中教導處副主任高燕妮將目光轉向劉亞南,滿眼敬佩地說。
“其實也沒什么,蛋撻先后買過兩次,面包等小糕點記不太清了,零零散散的,就覺得這些小禮物對于我們班的孩子來說真能喚醒驚喜,要買就買點好的、讓孩子們吃著放心的、快樂的……”一旁的劉亞南緩言緩語微笑著補充道。
確保不讓一個孩子落下課,她悄悄將女兒手機借給了學生
隨著無限制主題聊天的進行,觀海新聞又通過青島六十二中副校長王圣芹及教導處副主任高燕妮了解到了更多關于劉亞南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都是來源于家長,她們眼前這位溫文儒雅的“老大姐”從未提起過,有些細節對于她們來說,也是首次披露。
劉亞南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關鍵期,學子們不能按原計劃返校,青島六十二中根據李滄區教育和體育局的統一部署要求,全面啟用了一直存在著的“空中課堂”。課堂開始前,劉亞南則悄悄從家里拿了部正在法國留學深造的女兒留下來的智能手機,送到了班里一名同學的手中,并給他充上了話費,讓這名同學在一個多月的居家學習中從未曠過一節課。
“這個孩子老家是外地的,家庭條件比較困難,我去他家家訪過很多次,有些地方不方便說,不過我借用女兒的手機是征求過她的意見的,她也很樂意,對我的行為比較支持。”劉亞南微笑著說。
自掏腰包給學生充飯卡,她告訴家長這是“學校救濟”
班里還有名同學,也是來自外地,有一個時期,其家庭因為某種變故出現了經濟危機,劉亞南了解到情況后,悄悄給這名同學充了三四個月的飯費,直到其家庭經濟條件好轉。期間家長問起,劉亞南并沒有跟家長說這是“自掏腰包”,而是說來自于“學校救濟”,讓家長囑咐孩子安心學習,其它方面若有需要,學校會幫著處理。直到另一名家長向學校提出“那個孩子沒低保證咋給他辦了救濟?”的疑問,這個秘密才得以昭示。
劉亞南給畢業生私人訂制的金屬書簽
“我這不算什么,當時郭忠偉(現任職青島東川路小學)老師為了給一個老家在外地、在我們學校就讀、家庭條件特別困難的孩子申請低保家庭政策,專門到他老家的相關部門網站上找了一天的材料,聯系、查詢、佐證、對比、核實,忙活了整整一天,最終打印出了一摞相關政策依據和登記信息,并提報區教體局。我們區教體局經過詳細了解、求證后,也是一路‘綠燈’,在最短的時間內給這個孩子辦理了低保手續,保證他在學校衣食無憂,足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劉亞南說,身邊全是為學生主動出擊的優秀榜樣,自己的行為則微不足道。
家長接送孩子打不開時間差,她家就成了接送點
觀海新聞發現,“讓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似乎是李滄教育的一個思維底線,劉亞南和同事們也一直在踐行。
今年春季初中復學后,劉亞南班里的一個女同學經常在放學后被她帶回家,晚飯、輔導……直到這名同學的爸爸趕來接她。
這名同學也是新市民子女,畢業前家住城陽,父母開了個小店,做些小本生意,此前都是放學后按時來學校接,但有一個階段,劉亞南發現這名同學的家長總是遲到,得知家長手里的活跟接送孩子打不開時差后,她便與家長商量,放學后由她先領“孩子”回家照顧,等家長忙完手里的活了直接去她家接。從此,這名同學的放學接送點便固定在了劉亞南所在的小區。
“這個孩子學習能力不強,但能歌善舞,小學是在青島李村小學上的,能唱一出比較拿手的京劇,這也是李村小學的特色之一。今年中考成績出來后,我結合她的家庭及個人狀況做了仔細分析,最終推薦她到平度師范學校就讀,面試時她落落大方,京劇嗓一亮,學校馬上就收下了。”劉亞南笑著說,事后,這名同學的姐姐專門給她發來感謝的短信,感謝這三年來她對自己妹妹勝似父母的操勞與付出。
自認也有情緒化的時候,實則出于父母般的操心與關愛
“其實我也是個情緒化的人,一次在跟一個孩子談心時因為恨鐵不成鋼,沒控制住,朝他頭上輕輕摟了一下……這也是我從教27年來第一次‘動手’。這個孩子特愛看書,這是他最大的優點,但太情緒化,各科老師都曾向我告過他的狀,每次都是破壞課堂秩序。我去家訪時也從他爸爸那里了解到了管教中的太多無奈,發現他爸爸的管教方式太過簡單粗暴,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于是我便擔負起其第二家長的任務,必須在三年里將他塑造出來,先從收斂性子、約束課堂紀律出發。”劉亞南娓娓道。
劉亞南自掏腰包給學生私人訂制的葉脈金屬書簽
“后來我們班的其他孩子告訴我,這個孩子表面上不聽勸導,喜歡頂撞老師,但內心還是特別尊敬我、能聽進話去的。他經常在隨筆里表達老師尤其是我對他的教導,雖然表述有時也比較任性,但能看出那種春風化雨的效果來。他最愛看的書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且讀了很多遍,我也經常以這本書的內容為切入點跟他談心,坦誠布公地交流。剛入學時,他的成績位于級部中下游,之后不斷上升,今年中考已經進入中上游,并通過自招被一類優質普通高中錄取。三年來,無論性情,抑或成績,他的發展變化都是挺讓人喜悅的。”劉亞南欣慰道。
“新生家長請放心,紫檀未滅,我亦未去……”
8月16日,青島六十二中召開2020級新生家長會,劉亞南以初一年級“奮進班”的班主出現在40多位嶄新的面孔前,面對那一雙雙滿含期待的眼神,劉亞南沒有刻意地微笑,表情仍是以前的泰然自若,就像本屆初三學子畢業前夕她為46個孩子私人訂制的葉脈金屬書簽,從接手扉頁的那一刻,便有了“映隙曛”的從容,亦有“紫檀未滅,我亦未去”的盟誓,不論之于新市民子弟,還是對于本地學子,無論對方家境殷實,抑或家徒四壁……
初一新生家長會
今年中考,青島六十二中再創佳績,純普高達線率超出區原計劃目標3.4%,普高達線率超區計劃目標14.3%。青島六十二中副校長王圣芹告訴觀海新聞,成績的取得,正是來自于劉亞南般李滄教育人的勤懇付出、孜孜不倦。
在青島六十二中,老師和學生都在記錄《幸福筆記》
在青島六十二中,每位教師都有一本《幸福筆記》,這本由校長劉文波擔任總策劃的筆記本因走心的設計而變得特別珍貴,扉頁前言中,劉文波用一句話概括了該筆記本的寓意:“成長不能等待,歲月需要珍惜,幸福就在尋夢的路上。”這本81頁的筆記本里,通過署名老師學生的水墨畫和座右銘,插入了81句正能量言語和《幸福守則》,誠邀使用者記錄幸福人生,督促教師們注重自己的成長和成就學子們的成長,從而都收獲幸福。

在青島六十二中,名師或骨干教師與青年教師自愿結為師徒,制定相關職責,布置雙方的目標任務,通過任務驅使,提升青年教師業務水平與綜合素養,使他們迅速成長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堅力量;青年教師則主動制定個人年度發展規劃,每學期參與不少于30節的聽評課,積極參加學校展評課、開展課題研究、論文撰寫及讀書工程;由名師牽頭,各學科建立起學校名師工作室,依托工作室的工作,重點培養骨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帶動青年教師“微課題”研究,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通過觀念共識、知識更新、技能打磨,促進教師整體專業素養的提升;通過教師培訓、課題帶動、課例研究、閱讀分享等形式開展青年教師團隊建設;結合學校實際,依據青年教師發展需求,為教師確定個性化專業發展規劃,結合培養目標,轉變教師教育觀,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教育創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課程開發能力、新媒體新技術應用能力。
青島六十二中本屆初三英語組
在青島六十二中,有一系列的機制體制主導推動教師向名、特、優方向發展,通過教育沙龍、專家講學、外出培訓、教學比賽等多種形式,拓展教師的成長空間,營造“開放與溝通、包容與欣賞、豁達與樂觀、誠信與多贏”和諧溫馨的團隊氛圍,打造了一個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質量精良的教師群體。
神采奕奕的青島六十二中青年教師
目前,青島六十二中有教職工142人,其中高級教師22人,一級教師63人,山東省教學能手3人、市教學能手12人,青島市優秀教師5人、區優秀教師17人,青島市青年教師優秀專業人才21人,青島市、李滄區優秀班主任9人,青島市、李滄區德育工作先進個人10人。
王圣芹告訴觀海新聞,在青島六十二中,她們致力的是以“多彩教育”特色建設為主線,以“核心素養”的培育為支點,以“辦學質量”的提升為圓點,緊緊圍繞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生多元發展兩大核心要素,通過“品質課堂”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心理素質、情感、態度、習慣以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最終實現學生生命的綻放。
來自青島六十二中的青島市好少年
劉亞南在最近的一次家訪時,一位同學家里正在做排骨米飯,臨走時,學生家長非得打包一份給她帶上,劉亞南再三推辭不得,拎著這包排骨米飯上了車,當晚回家較晚,但排骨米飯還熱著,對飲食比較講究的劉亞南不舍得浪費,趁熱扒拉干凈,她說:“原來排骨米飯那么好吃!”觀海新聞認為,這句話里肯定含有幾段關于幸福的故事……(青報全媒體記者 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