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1月8日封面版
青島日報2021年1月8日封面版二
牽手上海 學習上海 融入上海
“申”“青”攜手 浦江潮涌膠州灣
跨入2021年的大門,寒意方濃,但春潮在望。
一年之計“在于春”,更要“早于春”。“時不我待”,是對青島這座城市在2021年奮進姿態的最好表達。
連日來,北方普遍迎來斷崖式降溫天氣。這一刻,青島人的雙手,沒有藏掖于口袋中只圖自暖,而是主動伸向來自上海的百余位企業家,搭建起友誼與合作的橋梁——青滬企業家聯誼會在8日這一天正式成立。
這百余位企業家,有的是青島的“舊交”。“聽企業家朋友圈都在議論青島的營商環境,特意來青島看了幾次”的杉杉集團董事局主席鄭永剛,感嘆“青島實訓干部的拼搏和斗志,是我們在其他城市看不到的生機勃勃”的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副秘書長田曉紅……
有的是青島的“新知”。去年表示“立即到青島考察,會盡快組團成行”的普洛斯資產中國區聯席總裁趙明琪,“經常找專業實訓干部談心,表示爭取成為青島干部在上海專業實訓的明星企業”的益海嘉里集團總經理牛余新……
我們感念“風雪故人來”;我們也拿出拳拳誠意,期待“讓更多新朋友變成老朋友”。
年關將近,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均諸事繁忙,選擇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搞這樣一場以企業家為“主角”的聯誼,這是青島對企業家的一個莊重承諾:尊重企業家的創意創新,成全企業家的創意創新,廣邀“名角”,企業家寫好“劇本”,政府當好“場務”。
這一次的“名角”,是上海!看似河海相隔,但兩城并不是“相期邈云漢”,而是淵源有自。曾幾何時,“上青天”并稱中國紡織業的名片城市;上世紀90年代中期,青島響亮地提出“學上海”;自去年6月份以來,青島又先后分兩批派出204名干部“礪劍”申城,深刻體悟實訓企業的管理邏輯、上海發展生態的生成邏輯以及支撐上海發展的行政邏輯,傳遞“青島之問”的“上海答案”。正是因為有了專業實訓這個橋梁與紐帶,越來越多的青島企業走進上海,越來越多的上海企業走進青島,在兩地企業家交往過程中,共同學習的意愿愈發強烈。在兩地企業家共同倡議下,青滬企業家聯誼會應運而生。
一個城市每一刻奮斗的現在,都是為了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此刻,窗外大地冰封,浮山灣——青島最美麗的“城市客廳”,一場青滬企業家之間的聯誼,定是留在青滬“雙城記”中最難忘的“圍爐詩話”。
此刻,飽滿的種子埋進希望的土壤,帶給青島的,也定是更高水平開放發展的春天。
“等不起”的北方需要一個開放的窗口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如何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繁榮國內經濟,為本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并帶動世界經濟復蘇?去年,黨中央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這一背景下,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顯得尤為重要。
長久以來,國內經濟發展呈現南北不均衡態勢,北方地區在中國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已經不足36%,并呈逐年下降態勢,推動南北區域均衡發展已經成為重大的國家戰略目標,北方地區也必定會進入一個“補課式”的較快增長階段。面對龐大的國內市場,尤其是亟待提速的北方經濟,打通南北、橫貫東西的國內大循環將大有可為。
在全國百舸競流的城市發展格局下,“等不起”的北方,迫切需要一個開放的窗口。作為東部沿海城市,同時又是黃河流域的經濟出海口,具有連接南北、貫通東西“雙節點”價值的青島,需要思考如何在推動國內大循環中發揮推動作用,而思考的“原點”,是國家戰略的疊加。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島寄予厚望,先后對青島作出“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等系列重要指示,并不斷賦予青島建設上合示范區、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建設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和軍民融合示范區、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國之重任。在“大循環”“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審視青島的使命擔當,那就是:融入國內大循環,青島要努力成為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黃河流域的經濟出海口;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青島要加快建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推動上合組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資源交匯互動。
一系列國家戰略疊加的實質,是對青島這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深切期待!尤其是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深度調整的今天,“大循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要充分發揮“雙節點”作用,青島需要尋找一個新的城市坐標,以激活發展動力源。
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清憲看來,北方經濟的提速,需要更有力的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激發創新活力”,這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內,北方城市破題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所在。
如同上海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面向世界、服務全國,青島也應承載起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橋頭堡,做黃河流域開放發展的“窗口”,做北方地區開放發展新的重要戰略支點。
因此,青島將目標瞄準上海,將目光聚焦于現代服務業,開啟了新一輪“找不足”“補短板”的不懈登攀。希望上海把青島作為發揮現代服務業輻射作用,推動國內大循環的重要“中轉站”,通過支持青島,來更有力地輻射黃河流域、輻射北方地區,進而推動國內南北東西大循環。
現代服務業承載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期盼
青島與上海,一個位于黃海之濱,一個身處東海之畔。雖然橫隔長江、地處南北,但青滬兩城早就因“港口”而相知,因“金融”而相遇,因“開放”而結緣。無論是歷史上“上青天”并稱的中國紡織業城市名片,還是近年來上海證券交易所、浦發銀行、復星集團、復旦大學、益海嘉里等與青島的深度合作,都讓青島與上海的手握得更緊。尤其是以現代服務業為“窗口”,赴上海專業實訓深入開展,兩城前緣再續,一如黃海連著東海,又如浦江潮涌膠州灣。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之所以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龍頭,正是因為現代服務業走到了全國乃至世界的前列。2019年,上海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7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雖然長期以來被視為城市發展短板、亟待提升能級的青島服務業,在2019年迎來了一個關鍵“拐點”:服務業增加值首次突破7000億元,占GDP比重達60.9%,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70.4%,但是與上海27752.28億元的服務業增加值,72%的GDP占比,超過80%的經濟增長貢獻率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是擺在青島面前的現實考題。在內循環為主導的“雙循環”發展格局下,人口、資源等要素向大城市集聚,而大城市在各項資源趨于飽和時,也在逐步向與自己聯動緊密的城市傾斜。這可以是同處在一個城市群的兄弟城市,也可以是和自己發展互動頻繁的伙伴城市。青島與上海,隨著城市間的時間距離不斷被拉近,兩者在空間上循環互動發展的時機,也變得日臻成熟。
去年6月28日,王清憲與第一批赴上海專業實訓干部集體談話,為大家送行。他強調,要用心向上海學習取經,堅持學思用相結合,利用一切機會學習鮮活的上海經驗、上海場景,虛心當好上海的“學生”,做好青島的“形象代言人”;去年7月8日,青島—上海現代服務業交流與合作對接會在上海召開,傳遞出的信息十分明確,要想發揮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雙節點”地理優勢,切實推動國內大循環,青島的開放需要以現代服務業做突破口,而目光投注的焦點,則是資本金融、航運貿易、科技服務、文化旅游、商務服務,這五個領域,既是上海打造“五大中心”“四大品牌”的核心要素,同時也是青島推動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去年11月5日,青島市與上海自貿區企業合作對接交流會在上海舉行,聚焦現代海洋、國際貿易、航運物流、現代金融、先進制造,青島又一次提出要主動向上海“求學”,在供應鏈現貨交易、供應鏈金融服務、跨境電商、進口商品發展模式等方面開展學習交流,推進企業間的對接合作。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王清憲率青島市黨政考察團,兩次到上海學習現代服務業,通過聯絡商會協會、拜訪頭部企業、舉行對接會,學先進、取真經、促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服務業,承載著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深切期盼。
人的對接為上海提供了一個了解青島的窗口
思深以致遠,謀定而后動。
與上海對接,首先是人的對接。人是所有事業的核心,人的交流認同,是雙方深化合作的前提。
去年6月28日至9月28日,肩負打造“三化一型”高素質干部隊伍的使命,牢記市委的殷切囑托,首批51名專業實訓干部來到上海。三個月時間,專業實訓干部出發時使命在肩、激情滿懷,體悟時全心投入、風雨兼程,返程時戀戀不舍、碩果累累,敲開了上海最好的企業的“門”,打開了個人思想解放的“窗”,通過深學細悟,跑出了“加速度”,出色完成了全面對接上海的“第一棒”;去年10月9日開始,第二批153名專業實訓干部接過“接力棒”,又開啟了第二個征程的“奔跑”,接收實訓單位從首批的18家,拓展到了第二批的63家,正在奮力跑出更加精彩的“第二棒”。
搞活一座城,最重要的是先要搞活“關鍵的人”。當下,打造“三化三型”政務服務環境以及“三化一型”干部,正在成為這座“創業之城”“青春之島”的城市自覺。兩批204名赴上海專業實訓干部,突出“專業”二字,承載著青島對年輕干部提升專業素質、開展集中“造血”的深切期盼。
在上海,專業實訓干部時常這樣定位自己:是市委派駐上海“取經”的“先遣隊”,愿做青申兩地政企之間交流的“信使”,甘當青島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鋪路石”。
以上海為師!上海浦發銀行、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復星集團、益海嘉里、分眾傳媒等單位,均是在上海、全國乃至世界能叫得響的現代服務業企業。在這里,專業實訓干部虛心做上海的“學生”,努力自我革新。通過掌握領域內前沿理論,拓展思維,提升專業化水平,專業實訓干部內化于心、外塑于行,正在將提升學習能力、專業精神、探索勇氣,融入血液、化為自覺、成為習慣。
通過半年的努力,專業實訓隊在上海與青島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讓越來越多的人員、信息、資源順暢對接,推動上海和青島越走越親、越走越近。專業實訓隊也為上海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青島的窗口,很多企業家從實訓隊員身上,看到了青島干部的干勁與素質,看到了青島二次創業的決心與行動。
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副會長李關德“點贊青島市委跳出青島看青島,放大坐標找不足的魄力與雄心”;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副秘書長、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田曉紅感慨,“青島實訓干部的拼搏和斗志,是我們在其他城市看不到的生機勃勃。青島是值得各個國家商協會去關注和對接的,也是長三角的企業和企業家應該重點關注的。”
走“進”上海,是為了更好走“近”上海。面對上海現代服務業強勁的實力和各類資源傾斜的“中轉”機遇,專業實訓干部,正努力通過現代服務業這個“窗口”,探尋青島構建“大循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金鑰匙”。
青滬企業互動變成一種市場主體的自發行動
為什么要搞這樣一個兩地企業家聯誼會?其實就是把學習上海現代服務業形成長效機制,真正變成一種市場主體的自發行動,而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層面的對標。
企業、企業家與城市的發展同頻共振,一流企業的競爭力直接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發展潛力。應當看到,半年以來,牽手上海、學習上海、融入上海,主要聚焦在政府之間和政企之間的對標學習,而企業之間、企業家之間更大范圍的對接,更是學習的關鍵所在。
可喜的是,這樣的對接,正在獲得上海企業家的認可。全球500強企業益海嘉里是青島專業實訓干部的實訓單位之一,其總經理牛余新不僅向市委組織部發出感謝信,并表示“爭取成為青島干部在上海專業實訓的明星企業”;分眾傳媒聯合創始人陳鵬感嘆,“作為企業,更看重投資的前景、政府的服務以及培育企業成長的營商環境,青島近兩年的變化,堅定了我繼續投資的信心,這是一個讓我看到了希望的城市”;老家是山東淄博、已經在上海創業17年的“上海十大青年創業先鋒”陳嵩,是上海盛視天橙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他表示“愿意和這座創新創業的青春之島一起成長”……
現實是,企業家的認可也正在密集地成為行動。去年7月31日,啤酒飄香的季節,上海30余名企業家來到青島,共話合作契機;去年8月14日,上海30余位企業家、智庫專家、媒體代表齊聚青島,感受青春之島的魅力;去年12月25日,上海市青島商會正式成立,架起了企業微觀主體和政府宏觀調控主體之間的橋梁,青滬兩地的企業和企業家互動更加活躍起來……
通過近半年的努力,青島與上海的手握得更緊了,兩地之間的經貿人文聯系更加親密,“申”“青”深情互動正在不斷結出碩果。越來越多的上海企業匯聚青島開拓市場,如億達未來產業合作項目已經正式運營,并計劃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領域進一步布局青島;青島市政府與上海期貨交易所簽訂合作備忘錄,積極推動與青島海關、山東港口集團等共建多層次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普洛斯中國智慧物流園項目完成了框架協議簽訂等。兩地間“平臺式”合作交流也更加多元緊密,如上海證券交易所在青島設立資本市場服務基地;新滬商聯合會為青島導入了月星(青島)“環球港”城市綜合體項目和河姆渡大健康產業基金項目等。
用平臺思維打開雙方深化合作的“泉眼”,換來的是更多合作成果源源不斷地涌動而出。據悉,在青滬企業家聯誼會上,還將落地一批合作項目和合作基金,涉及區域總部、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精品旅游等諸多領域。
看見未來的人,才能擁有未來;不懈求索的人,才能找到答案。相信,隨著赴上海專業實訓工作的不斷深入,以及青滬企業家互動的不斷頻繁,“五月的風”將繼續拂動“新上海灘”。青滬企業家之間充滿合作、共享、機遇的友誼“種子”,也會不斷生根、發芽,并成長為最積極、最活躍的“動能”,最終匯聚為助力青島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的磅礴力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大會及相關活動日程
青滬企業家聯誼會成立大會
1月8日上午
1.宣讀青滬企業家聯誼會名譽會長、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執行秘書長名單
2.向會長、常務副會長授牌,并為青滬企業家聯誼會揭牌
3. 致辭
4. 合作項目集中簽約
5.金家嶺金融聚集區管委會作青滬合作基金推介
6.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副會長孫衛國圍繞“促進青島市現代服務業發展”作主旨演講
“上海企業家走進青島”系列活動
1月8日下午
1. 企業家投資合作懇談會
2. 各區市考察對接活動
1月9日
實地考察各區市營商環境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