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春節還有1個多月。面對嚴峻復雜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勢,為了減少春節期間的人員大規模流動,近日,北京、上海、寧夏、山東、河南、安徽、湖北、河北等地先后發出“春節期間非必要不返鄉”的倡議,鼓勵企事業單位安排彈性休假,有條件的就地過年。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是以往春節前掛在人們嘴邊的一句話。在人們看來,“回家過年”是一件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傳統習俗的力量如此強大,以至于每年春運都會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員遷徙。然而自去年春節起,事情開始起變化。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打亂了傳統佳節團聚的步伐。無數“逆行者”舍生忘死,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構筑起了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隨后,我國的戰疫取得階段性勝利,很多人直至去年的中秋、國慶“雙節”時,才真正享受到一個“遲到的春節”。
如今春節再次臨近,而國內多地近期出現散發病例,尤其是與山東緊鄰的河北發生了新一輪疫情。據通報,截至1月8日10時,河北全省現有本土確診病例127例(石家莊118例、邢臺9例),尚在醫學觀察的無癥狀感染者183例。目前流調溯源工作正在加緊進行,但病毒的源頭還沒有完全查明。如此情形,無疑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非必要不返鄉”是一種疏導和善意提醒,是防范因人員大規模流動而放大疫情傳播風險的必要之舉。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明確表示,春節期間不能再像去年國慶一樣,出現大規模人員流動。因為季節不同,這個寒冷的季節非常適合病毒生存。他希望大家在春節的時候少聚集,沒有特殊情況,盡量不要安排外出旅游。而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近日也表示,2021年春節非常關鍵,對于65歲以上且有基礎慢性病的老齡人群,不建議長途春運勞累奔波。顯而易見,各地先后發出“春節期間非必要不返鄉”的倡議,是與專家意見相一致的,是科學的。
“非必要不返鄉”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既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對家人負責,也是對其他人、對城市和國家盡責。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佳節,其首要的前提是平安。假如非要冒著感染病毒的風險返鄉,就有可能害了家中的老人,也會給其他人的健康埋雷。倘若春節過得提心吊膽,又能剩下多少意義?再說了,農村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環節,捫心自問,誰又想讓病毒侵害故鄉?而且,疫情防控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需要民眾樹立大局觀,個人訴求應服從整體防控需要。在過去的日子里,我們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價,才換來今天的成績,這需要每一個人用實際行動來珍惜和守護。
也應看到,“非必要不返鄉”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措施。這包括:讓民眾改變行程的成本降至最低,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其自愿留下來。需要更細致的服務,有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應深入調研,提前謀劃,對“就地過年”提供必要支持。比如,在杭州,不少企業已經在積極準備,有的在大年夜將舉辦抽獎活動,獎品有最新款的手機,還有1000元的新年紅包,并給員工提供賀歲檔電影票等。而對于那些留下來工作的員工,眾多企業將提供免費就餐、工資三倍補償,并且招工優先選擇員工家屬等。這樣的做法無疑值得借鑒。
倡議只有落到實處才能發揮作用。而只有多方合力,換位思考,讓民眾愿留、能留、留得好,倡議才能落到實處,才更有利于疫情防控大局。(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評論員 王學義)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