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召開規范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阿里、騰訊、京東、美團等6家互聯網平臺企業參加。為嚴格規范社區團購經營行為,會議要求互聯網平臺企業嚴格遵守“九不得”新規。
毋庸置疑,“九不得”新規是監管層開出的一劑猛藥,直指當下火爆的社區團購。這“九不得”中涉及了不得濫用自主定價權進行惡性價格競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虛假宣傳及商業詆毀、大數據“殺熟”、利用技術手段損害競爭秩序、非法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9個方面。
應該說,新規的出臺是非常及時的,既是給已呈亂象的行業勒緊韁繩,也是一場撫平焦慮的“及時雨”。
近期以來,隨著“1分錢搶菜”“1分錢一盒雞蛋”“9分錢一棵白菜”等現象在部分地區上演,社區團購在互聯網巨頭的補貼“撒手锏”之下,開始出現惡性競爭的態勢。這種“閃電戰”模式為資本所慣用,但對整個行業而言絕非好事。用戶看似一時得到了小便宜,但用戶體驗難免受損。價格戰之下,美譽度也無法保證。此次新規直指“價格戰”,明確禁止低價傾銷,給整個行業注射了一針冷靜劑。
這既是嚴格的禁令,也是對行業的引導。此前,巨頭們將火力集中在價格端,品質端則在很大程度上交給供應商自行把控,平臺監管缺失,這讓不少用戶有“被坑”的感受。限制價格戰,能讓巨頭們把心思用細一點,這也是賣菜該有的素質。對于眾多菜販、水果攤主來說,也是必要的保護。否則,菜市場內資本的硝煙四起,以小商戶的抗風險能力,實在無法抵御。
對于社區團購來說,“九不得”還是監管部門的一種回應。此前,因為人們對社區團購可能帶來的壟斷擔心,以至于“能不能讓資本控制菜籃子”成為熱門話題。此次新規主要是針對壟斷等領域。而從新規整體表述來看,目前監管層面是允許社區團購在規則之內發展的。可以說,新規把社區團購可能帶來的危險一一點破,并以制度加以規范。無論對社區團購還是消費者來說,都算得上是一種利好。
在互聯網時代,社區零售數字化也是一種大趨勢。其一,這方便了廣大上班族買菜。其二,這是一種全新的供應鏈邏輯,傳統生鮮零售業態由于層層分級,中心倉調轉,增加了大量的物流、倉儲以及營銷成本,而社區團購采用預售、集采集配的方式,更有利于成本控制,從而能夠讓用戶吃上便宜菜。其三,社區團購模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地區的賣菜難。每年不知有多少蔬菜因滯銷而爛在田間地頭,令人無比痛心。
而且,規范發展的社區團購,不會搶走家門口菜販的飯碗。因為社區團購吸引的主要是價格敏感且能接受計劃購菜的年輕用戶,而逛菜市場的體驗感以及菜市場所具有的豐富和新鮮度,是社區團購無法比擬的。換一種說法,只要追求生活質量的中老年群體存在,菜市場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當然也要看到,“九不得”新規中很多內容還是對既有法律的重申,比如禁止大數據“殺熟”等。關鍵在于如何嚴格執法,讓巨頭們不敢以身試法,對于違法違規行為及時予以嚴懲,使其付出不可承受之代價。只有這樣,才能讓巨頭們真正守規矩。離開了這一點,規矩再多,效果也難免打折扣。
社區團購關系到百姓的菜籃子,涉及到最基本的民生,絕不能讓資本以嗜血的本性橫沖直撞。只有讓行業回歸理性,嚴守規矩,承擔責任,才是大眾的福祉。(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評論員 王學義)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