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降溫厲害,小小魚的喉嚨又有點發炎,咳嗽得厲害。
我發現每次生病的時候,他的脾氣就有點大,做事也會磨蹭很多。
比如一件很小的事,就會引起很大的情緒反應。
你輕微地指責,也會讓他紅著眼眶看著你。
每次看到他在面前哼唧哼唧地生氣,或者故意磨蹭時。
我心里也會有火氣,但是我還是會提醒自己:別急,別沖動,好好說話。
分享一篇最近的隨筆給大家。
孩子有好情緒,也有壞情緒
很多時候,父母跟孩子發脾氣,是覺得孩子不聽話,跟自己對著干。
比如孩子生氣、哭泣、丟東西這些行為,都會惹怒父母。
但能不能換位思考一下。
孩子的這些行為,也許并不是針對你,而只是他們情緒的一種表達。

你知道嗎?很多時候,孩子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不高興。
我們關注著孩子的表情,期待他們開開心心的。
一看到孩子不高興,就想去弄明白為什么。
孩子不說,就著急上火,以為孩子故意不理自己,瞞著什么。
而事實呢?說不定他只是在路上看到了什么事讓自己不開心。
或者想起了一件并不開心的事,可轉眼又給忘了。
所以,當孩子有不好的情緒時。
也不要著急,平靜地詢問,耐心地等待就好了。
因為大部分情況是他們正常的情緒表達,而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

忍住,等等看
你有沒有這樣時刻:比如苦口婆心地要孩子把衣服拉鏈拉好,天氣太冷,可他們就像沒長耳朵一樣。
特別是輔導作業,你指出三個需要修改的地方。
可他改好一個地方就說改好了。
然后一檢查,耐著性子要他們再改一次,最后還是會落一個空著。
是不是氣得不知道該說什么了。
我也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前幾天檢查小小魚的語文測試卷,發現有一個字的讀音拿不準。
我說要他自己查字典,可他在那站著看著我,就是不想去。
“去拿一下字典,自己查。”“字典上沒有。”
“不可能,多音字也會有標記。”“我覺得就是這樣的。”
“還是查字典確認下吧。”他還是沒動, 我真的想在他屁股上狠狠打一下。
可我還是按捺住性子。“你去拿字典過來,查一下,確認一下。”
最后他還是去查了字典,結果他的注音是對的,是我記錯了。
我心里想:幸好沒有發脾氣啊!
忍住了那一下,多溝通一次,少發一次脾氣,就少一次后悔。
有時,你耐心跟孩子說話,有人甚至會說“不要費這么多話,罵幾句就聽話了。”
“再不行打幾下就聽話了。” 這個方法肯定見效。
可如果用多了,也會沒用,而對孩子的傷害卻更大。
而且,孩子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你的樣子,成為你的模樣。

清理自己的情緒瓶子
跟孩子發脾氣,說到底,還是耐心不夠,包容度不夠。
有朋友曾留言說,總是勸媽媽忍忍忍,難道要忍出毛病才行?
為什么情緒不能發泄出來?
對!我從來不覺得要父母默默犧牲,忍受孩子的一切。
但是也不是說可以朝著孩子傾瀉情緒。
而是可以好好說,說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告知孩子“我看到你這樣,真的很生氣,也很難受。”
“我今天感覺很累,你先不要打攪我。”
這樣的溝通,往往比大罵一通管用。
我們可以試著把每個人的內心容納空間想象成一個瓶子。
這里面裝著各種各樣的情緒,有我們自己的,也有其他人倒進來的。
就好像水一樣,會從一個瓶子倒進另一個瓶子。
好情緒往往輕盈歡快,而壞情緒卻沉重晦暗。
如果父母的這個瓶子越大,那就能更多地容納孩子的情緒。
特別是孩子發脾氣時,很多媽媽說看到他的眼淚、哭聲,還有各種發脾氣的動作,就覺得自己受不了,感覺要炸了。
這意味著容量還不夠。
如果媽媽本身心情不好,本來自己的負面情緒已經占滿了。
這時孩子再來鬧騰一下,那就一點就炸。
所以爸爸媽媽要常常記得調整好自己的心情,清理好這個瓶子。
這樣遇到孩子讓你操心的時候,就不會那么著急地發脾氣了。
我們不僅僅養育著自己的孩子,也在照顧著內心的那個小孩。
這樣做,不僅僅能減少對孩子的傷害,也能讓自己內心更平靜,更幸福。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一段話: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真的,孩子發脾氣時,你的反應,會決定他一生的性格。 (魚爸/文 圖片來源/美素圖庫)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孩子發脾氣時,你是怎樣的反應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