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儲運與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主任、教授鄧慶堯:
以舊城更新改造為城市注入發展活力
我市老城區由于建造年代早,人口密集,商業金融、教育、醫療衛生和體育等公共服務及市政設施配套不完善,新舊城區協調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市政協委員鄧慶堯結合其他省市先進經驗提出了關于改進我市舊城更新改造工作的提案。他認為,要補足公共配套設施短板,按照15分鐘(750~1000m)、10分鐘(500~700m)、5分鐘(250~300m)步行出行距離生活圈概念,配套居住區、小區和組團級別的公共服務設施。突出以居民為中心,重視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服務設施的可達性,盡可能設置“一站式”公共服務中心,實現中央提出的“社區服務精準化、精細化、專業化、標準化,提升社區服務能力”的社會治理目標。
鄧慶堯建議,要用“微改造”代替大拆大建,以一些小改造、小更新重新煥發舊社區的活力,如進行適老化改造、節能改造、立面改造,增建(立體)停車、口袋公園、人行步道系統,增開社區公交,疏通消防車道、樓道疏散通道等,通過精細管理和“微更新”,用小變化、小改善、小更新,逐步形成規?;蛟煨?,提升城區面貌,彰顯城市魅力,提升居民獲得感。
鄧慶堯表示,江浙、廣東等發達地區積極推進以“設施完善、服務提升、產業導入、創新社會治理”為核心的城市有機更新。為推動我市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應積極探索以城市更新方式,盤活城市老舊城區低效土地資源。在改善民生的同時,推動產業轉型,持續注入城市發展活力,實現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城市有機更新推動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建設。(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藺君妍/文 尹亞煒/圖)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