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1月13日1版

提高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十一論貫徹落實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城市的美好,來自城市中每個人的奮斗與創造。青島這座青春之島、正在創業的城市、城市中的獨角獸,就是要讓每一個人在城市里都擁有施展才能、實現夢想的機會,讓每一個微觀主體得到公平競爭、健康成長的土壤。這必定要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原則,不斷提高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把城市中每一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激活。
市域既是重大矛盾風險的產生地、集聚地,也是化解重大矛盾風險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影響最小的“緩沖區”和“協調器”。市域社會治理,關乎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公共服務水平、社會矛盾化解等領域的系統工程,其核心追求——平安與幸福,是百姓的內心期盼與現實需求。從常住人口規模來看,青島已經邁入特大城市行列。在特大城市運行中,市域社會治理是一項龐大、復雜、開放的系統,相比過去,對頂層設計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作為山東省第一期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青島更要杜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治理全流程,增強城市的“彈性”和“韌性”。要以人民為中心,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解決好廣大人民最關切的公共安全、權益保障、公平正義等問題,切實增強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到社會治理過程讓群眾參與、成效讓群眾評判、成果讓群眾共享。
要堅持理念創新。深化對市域社會運行規律的認識,更加注重運用協商、契約、道德等社會內生機制。要推動“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民聲傾聽主題活動往實里走、往深里走。推進“三我”活動常態化制度化,加強市12345政務服務熱線、問政青島、民生在線等平臺建設,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充分運用通過“三我”活動收集的大數據,做好統計挖掘分析,對社會情緒、社會心態等進行整體研判、動態監測,找準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風險源”,多角度去化解風險、解決訴求。對爭論和矛盾比較大的問題,及時召開市民辯論會,把重大問題交給群眾提出建議。要積極開展“不解決找我”活動,通過媒體途徑,向社會公開干部職責清單和辦事電話,輪流組織處級干部到12345政務服務熱線當接線員,進一步拓寬政企民溝通渠道,更加積極主動地為企業和群眾辦難事、解難題。
要堅持科技支撐。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社會治理體系架構、運行機制和工作流程創新。提高運用大數據輔助決策能力,建立人工智能決策輔助平臺,推動從依靠直覺與經驗決策向依靠大數據決策轉變。要更加注重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運用工業互聯網的邏輯、思維、技術,打破部門信息壁壘,再造社會治理流程,創新社會治理路徑。統籌“智慧城市”“城市云腦”“智慧社區”“雪亮工程”,推進智慧公安項目建設,實施智慧安防社區全覆蓋工程,建立全域全息智能感知體系,構建全域布局、全息感知、全時空覆蓋、全周期管理的新型智慧城市數字治理模式。
要堅持社會共治。轉變政府包攬一切的思維模式。通過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鼓勵商協會、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承接起政府簡政放權釋放的具體事務,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和市場主體的作用,降低社會治理成本。要加強基層民主自治,推動在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廣泛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將居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增強社區的社會黏性和成員歸屬感,努力形成政府、社會、市場、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提高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只要整體謀劃、系統重塑、推動實踐,就能把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美好藍圖變為人民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方便和溫馨,進而為青島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凝聚共識、匯集力量。(青島日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