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馬連村養殖大戶孫明海的老伴正在喂香醇雁。
君塔山下,馬連河畔,一座秀氣的小山村滿含朝氣、蓬勃正興,村內田野蔥綠、瓜果滿枝,道路齊整、房舍宜居,滿目一派小康盛景,這就是青島西海岸新區紅石崖街道前馬連村今天的俊俏模樣。今年,前馬連村發生了一件新鮮事,村里的前三任老黨支部書記成立了扶貧委員會,主動幫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排憂解難,帶領村民奔小康。此等新鮮事,讓記者一時興起。8月15日,記者來到前馬連村一探究竟。
三任老支書同唱“扶貧戲”
“老孫家現在大雁蛋賣得不錯,供不應求,比以前養水貂可好多了。”
“可不是,當時老書記引導他轉型,這步是走對了。”
“村里其他的水貂養殖戶,也得給他們做工作了,得轉型。”
……
前馬連村一處1973年就建成的翻新老村委辦公房里,三位老支書劉云樓、劉起和、劉同彥正在開碰頭會,商量最近在村里發現的大事小情,老支書們口中的老孫,是村里原來養水貂,現在轉型養香醇雁的養殖大戶孫明海。
近幾年,水貂養殖行情不好,孫明海連年虧損,84歲的老支書劉云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8年劉云樓開始引導幫助老孫嘗試養香醇雁,經歷了前期缺少經驗的陣痛后,現在老孫養的香醇雁已達1200余只,一天能產四五十斤蛋,市場供不應求,一年銷售額能達十六七萬元,“多虧了老書記和村里的幫助,鼓信心、找銷路,現在日子越過越舒坦,我今年又買了600只種苗,準備繼續擴大規模。”轉型成功的孫明海,正打算大干一場。
“劉云樓老書記在任的時候,我就在村委,我最了解老支書們,都閑不住,現在成立了扶貧委員會,他們每天都要到村里轉轉,看看有沒有需要做的事。”村里的會計劉立欽告訴記者,村里的環境衛生整治、低保戶幫扶、矛盾糾紛調解、政策解答……老支書們都主動作為,幫助村兩委排憂解難,這么多年村里一直這么穩定,離不開老支書們,“三任老支書雖然年歲漸大,精力有時也不濟,但是在群眾心中威望無人能比,鄰里之間有了矛盾,三人出面相勸,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做組織工作這些年,像前馬連這樣的前三任村黨支部書記退休不退崗,奮進新征程,主動幫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排憂解難、筑牢黨的基層戰斗堡壘的情況,真是難得一見。”紅石崖街道組織委員丁廣明感慨。
傳遞小康路上“接力棒”
當村支書,頭號大事就是帶領村民脫貧奔小康。在前馬連村,四位村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干,緊盯“頭號大事”不放松,一個目標干到底。
回望前馬連村的小康之路,不得不提村里的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劉云樓,那時,黨支部的第一任務就是解決村民們的溫飽問題。面對困境,劉云樓不禁自問:“我能不能讓大家吃飽穿暖,過上好日子?”這一問,讓劉云樓立下了為村民干實事、讓村民富起來的決心,也成為鞭策后任接棒書記的“初心”。劉云樓上任后,開始帶領村民們興修水利。
“過去,我們村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水,不要說澆莊稼的水,村民們都沒有水喝,需要去別的村打水。為了解決用水困難,那時候老書記開始帶領我們修水庫。”第二任村書記劉起和回憶說,當時條件很艱苦,只能靠人力,“老書記帶領我們用肩挑、人抬、繩拉、手推的方式,一寸寸地往山上推進,先后修起了前馬連東水庫和前馬連南水庫,解決了村里70%的耕地用水。1982年村里還打出了第一口井,解決了村民吃水問題。”
1997年,劉起和上任,繼續帶領村民們決戰貧困,全心全意為村民辦實事;2000年,第三任村支書劉同彥上任,不忘初心,聚力改善村容村貌,帶領村民致富,建起了村兩委第一處真正意義上的辦公場所,還用幾間辦公室辦起了幼兒園,“作為共產黨員,無論在臺上還是臺下,都不能有歇歇腳、喘喘氣的想法,要多為群眾多辦事、辦實事。”劉同彥說。
2016年,在外成功創辦企業的劉起強回村接過接力棒,當上村支書,他也是第一任村支書劉云樓的兒子。“小時候日子過得苦,我父親是黨支部書記,幾乎每天都撲在村里工作上,顧不上家里。現在自己當了書記,天天跟老百姓在一起,才真正理解了父親當年的那份心情。”劉起強說。
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
劉起強上任以來,承父志、守初心,深耕鄉村振興沃土,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富春山居圖”漸入畫來。
漫步前馬連村,村民休閑廣場上,枝茂花繁,小徑蜿蜒,各類健身器材整齊排列,不少村民正在休閑娛樂。“這個地方以前雜草叢生,通過環境整治,我們爭取政府資金修建了公園,村民很高興、很滿意。”劉起強告訴記者。與此同時,民間傳說前馬連村是清朝名臣劉墉微服私訪下榻歇息的地方,今年,前馬連村還結合村莊環境綜合提升,對村民休閑廣場進行了擴建,新增了劉墉驛站,用鄉土記憶留住鄉愁。
此外,劉起強還想方設法整修道路、建醫療衛生室,并且鉆出三眼百米深井,實行全村統一供水,并設置凈化設施,讓村民們吃上了凈化水,困擾該村幾十年的吃水難題,一朝化解。“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一定要把村民當成自家人,只有辦事公平公正,溫暖民心,村民自然就會把你當成自家人。”劉起強說。
村子更宜居,村民的錢袋子也更鼓了。
近幾年,前馬連村發揮資源優勢,壯大綠色農業產業發展之路,推動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發展,目前,全村果園種植面積達300多畝,種植有桑葚、桃子、杏子、藍莓、葡萄等,今年年內,前馬連村還計劃投資50萬元,建設十里長廊觀光大道。“我們家種了二十多畝果園,有桑葚、油桃、毛桃,還有冰美人葡萄,每逢周末都有很多人來采摘游玩。”前馬連村村民劉桂香說。
村莊有生氣,產業有朝氣,村民的日子也越來越有福氣。
而今,在紅石崖街道辦事處的支持下,前馬連村還在打造廉政教育基地、社會治理示范點、勞動保障示范點,由三位老支書收集民意計劃建設的助老大食堂也已進入審批程序……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前馬連村芳容初綻。 李濤 胡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