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漢青(青島大學 學生)
近日,杭州某科技公司為員工發放一批“智能坐墊”,該種產品能夠記錄使用者的心跳、呼吸、坐姿、坐時等數據。這一看似充滿人文關懷的行為卻引發了駭人聽聞的后續:公司的人力資源門競掌握了相關數據,并以此質問員工為何在某時間段不在座位上工作。
雖然公司事后回應坐墊僅為內測產品,但是相關信息數據竟然傳到HR手中,難免會令員工心有余悸。一方面,智能坐墊或許確無監控目的,但并不妨礙其有監控功能之實。坐墊記錄的信息能看到員工的坐姿、坐用時長,相當于變相掌握了員工的動態、實時到崗等信息。另一方面,HR通過坐墊掌握了員工的多項信息,未能有效避免員工個人信息的泄露,在侵犯員工隱私方面難辭其咎。
智能坐墊監控員工背后顯露出的正是“勞動者隱私保護”這一熱點問題。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侵犯勞動者隱私權的事例不在少數。部分公司美其名曰“關懷員工”“造福員工”,為職工發放電子手環等“黑科技”產品、在公司各處密布針孔攝像頭......公司渴望通過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提高經濟收益,因而想要多方面“了解”職工的工作實態并非不可理解,但是此種“了解”不可違背道德要求,更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線,不能扭曲為對職工的“控制”與“禁錮”。密切監控員工的一舉一動、刺探員工的個人私事,既是對員工的不尊重、不信任,還可能打壓員工的工作熱情,進而損害公司的收益,可謂“損人不利己”。
針對公司侵犯勞動者隱私的問題該如何對癥下藥呢?首先,關于“勞動者隱私保護”,國家在立法層面一直在積極行動。我國《勞動合同法》第8條規定了公司招聘員工時的知情權范圍,公司不能刺探員工婚姻、生育等隱私信息。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也列明了公民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定義、禁止侵害他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行為,“典”入人心,構筑個人信息與隱私權保護的法治盾牌,公司作為民法典適用的主體,也理應遵守有關規定。其次,從公司方面出發,其應堅定不移地做勞動者隱私的保護者,遵守相關法律、尊重員工隱私、保護員工信息,在行使知情權、管理權時,做到“合法”“合理”“合意”。
勞動者隱私絕非“慰勞”犧牲品。在環境透明化、信息公開化的時代,撐起一面隱私保護傘,方是對勞動者真正的人文關懷與精神安慰。
(本文系“青島市首屆高校評論大賽”參賽作品)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