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入50萬的北京男相親遭嫌棄
快過年了,又到了單身男女們的煎熬時刻。
中國的老人們,永遠不缺乏兩種熱情:一種是催兒女結婚,一種是催兒女生娃。
前幾天,一個不到30歲、年入50萬的小伙子,勇闖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被守株待兔的阿姨們抓個正著。
在了解小伙子的具體情況后,給他下了定義:無房無戶口無穩(wěn)定工作,三無產品。
微信圖片_20210122154921
房子男方出首付,婚后一同還貸款,阿姨們覺得不太行:
我們就是沒房,才要求男方有房的嘛;
奔馳車聽起來不錯,但是國產三十幾萬的,一下子就拉低檔次了;
老家有5、6套房子?小地方不值錢……
要求這么高,阿姨家條件一定很好吧?
“我女兒月入7000,但她是護士誒,工作很穩(wěn)定的......”
寒風中凌亂,小伙子最后逃離了現場。
相親,上海有人民公園,北京有中山公園,深圳有蓮花山公園。
在這里,有著最神奇的畫風:明明屬于年輕人的相親,卻成了一群老年人的盛會。
他們早出晚歸,比自己找對象還嗨。
挨個比對信息,抄下號碼;然后與對方互相吹噓、勉勵一番,這一天過得充實又滿足。
然而,父母這邊在高要求相親,可年輕人已經不想結婚了。
02.
相親,到底相了個什么?
為了占個好位置,叔叔阿姨們早早起床,穿上最精神的衣服,背上最貴的包。
他們的心思,兒女們真的接受嗎?
按老人的話說,多數都不配合:
“我女兒覺得我多事,她都28了,也不談戀愛,整天忙。要不加班,要不就和朋友出去玩兒,說什么自己還小……”
少有配合的,也只是因為來相親角,讓父母生活有了奔頭,順便鍛煉身體。
與其說為了幫孩子相親,不如說,只是緩解了老人自己內心的焦慮:那種羨慕他人,可自家孩子卻沒走預定路線的焦慮。
其實,如果你懂中國文化,你就會懂中國父母的焦慮。
被逼婚的人,一定都聽過這樣的話:
“媽媽的同事,現在抱了孫子,都不出來打麻將了”;
“別人問起你為什么還沒結婚,我都不好意思說”;
“再不結婚,我都沒法出去見人了”。
這些在集體主義環(huán)境下長大的長輩們,他們最大的安全,就來自于和別人一樣。
而不結婚,就是和別人最大的不一樣。
他們追求的,是一種集體認同感。
為了這種認同感,他們可以在不幸福的婚姻里,犧牲感受,一忍就是幾十年。
一位姑娘跟我說,父母總是催婚,說什么女人早早結婚生子多好。
人生任務完成了,又有人給你帶,你們兩口子想干嘛就干嘛,日子全是自己的。
姑娘想想有道理,于是結婚生子,迅速高效。然而,婚姻給她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
婆婆強勢、老公懶惰、自己準備不足,婚姻生活一地雞毛。
她跟媽媽訴苦,媽媽卻對她說,自己當時也是這么苦......
姑娘震驚了,她不理解,既然如此,媽媽為什么還催自己嫁人。
自己受過的苦,為什么這么著急讓女兒再來受一遍?
在父母心里,其實有著更深層的恐懼。
有一段婚姻,就意味著有一個家,意味著有一個人可以依靠,遇事有人可以商量。
結婚未必幸福,但是尚且可以賭上一把。
而如果不結婚,面對的將是一個人去扛所有的風雨,別人成雙成對,有家有口,自己卻單身一人的孤獨。
父母們承受不了,這是他們這么多年在婚姻里忍氣吞聲的原因,他們也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去承受這些。
03.
有些人不結婚,是不敢
可年輕人,不一樣了。
2018年民政部數據顯示,我國成年單身人口有2.4億,獨居狀態(tài)有7700萬。
據預計,2021年獨居狀態(tài)的人口將會有9200萬。
年輕人不需要認同感嗎?真不是。
誰都想追求愛與被愛,想要一個安全美好的生活。
有些人不結婚,是因為不敢。
小敏從小就特別心疼媽媽,明明賺錢不比爸爸少,但回到家,爸爸啥也不做,母親忙完工作,還要回來伺候一大家子。
她清楚記得每次暑假,不管太陽多毒辣,父親在家吹空調看電視,她和母親得去地里收拾。
晚上回家,又累又餓,但是家里冷鍋冷灶,父親還在等著她們回家做飯。
而她周邊的鄰居,也大多如此。
媽媽說:“你爸爸至少每天回家,不在外面亂來,已經比對門的叔叔好太多了。”
那一刻,她對自己說,如果天下男人都這樣,我寧愿不要結婚。
他們看過父母婚姻中的齟齬,就再也沒辦法閉著眼逼自己忍下去了。
這背后,其實也有一種恐懼,害怕自己重復上一輩人的生活。
結婚就成了妻子、媽媽,那個獨立的“自我”卻隱沒在各種社會角色里。
如果想活出自己,就可能對家庭、孩子有虧欠。
04.
我們結婚,只是為了幸福
什么樣的婚姻才能吸引年輕人呢?
網上有個回答:

結婚,只是為了有人陪伴,有人分享,有一份牽掛......
然而,現實卻沒那么容易實現。
《遇見幸福》里,蔣欣飾演的甄開放,第一集就離婚了。
她和自家小保姆說了一段掏心掏肺的話:
“結婚沒你想的那么簡單,兩個人搭伙過日子,搭著搭著就剩你一個人了,然后你又有孩子,得給孩子最好的。
你又不能虧待孩子,所以你就只能虧待自己,一個人做牛做馬,男人就會嫌棄你是黃臉婆,你就得防著男人出軌。
結婚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兩個人的事,你得做好舍生忘死的準備,才能去結婚,不然就是跳火坑。”
不得不承認,現在仍有一大批婆婆,仍然認為女人就應該做家務生孩子,男人可以做甩手掌柜。
仍有一批男性,從小被家庭嬌慣,認為娶個老婆回家,是為了伺候自己及家人。
但是這個年代,我們有拒絕的底氣了。
我們不再被社會賦予的角色所定義,而是可以選擇自己定義自己。
當代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之間,是無法平衡的。
選了家庭的,能力會被忽視掉,唯一的評價標準是,你有沒有把家庭照顧好?
選了事業(yè)的,工作和回家哪個都放不下,只能掏空自己。
所以,有些人不想結婚,他們選擇的是自己。
如果婚姻是為了束縛自己,那不如就不要結婚好了。
05.
寫在最后
父母們有一種樸素的樂觀主義,自己不幸福沒關系,孩子一定會幸福。
其實這種想法南轅北轍了,只有父母婚姻經營好了,活得幸福了,孩子才會對婚姻有信心,才會向往婚姻。
而年輕人覺得靠婚姻靠不住,不想結婚。
這個想法也未必正確,這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潛意識,就是,我們只能靠婚姻,或者靠自己。
其實,靠自己是絕對性的,不管你有沒有婚姻,都得靠自己。
不是為了把壞日子過好才走向婚姻,而是為了把日子過得更好才選擇婚姻。
只有在靠自己、自己過得好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收獲婚姻的幸福。
因為婚姻不是跳板,也不是補償,本身就是一種錦上添花。
只有到了這個時候,婚姻才不再是墳墓,而是愛情的歸宿。(周旋/文)
你認同作者的說法嗎?你是贊同父母們的觀點,還是覺得年輕人說得對?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