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喝咖啡的習慣大概已經傳了三代。市中心的咖啡店數量之多,幾乎遍布每一個街角、每一條小路。常有時髦的年輕人手捧咖啡,在咖啡館消磨時光,旁邊就是頭發花白的中老年人,面前一杯拉花拿鐵,正在細聲閑聊。

歷久彌香的咖啡和城市記憶融于一體,成為海派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上世紀30年代,老上海的咖啡館是海派文人的聚集地,許多新思想新文學都誕生于此。咖啡館既是文學創作的背景,也是靈感的發源之地。老克勒們喝咖啡的習慣,大體也是在那個年代形成的,必須換上出門的行頭,在濃濃香醇中體驗絲絲情調。

如今,作為“舶來品”的咖啡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肌理,擁抱著各種可能性。大概每一天,都有新的咖啡館在這座城市出現。這里有網紅店扎堆的小馬路,承載歷史故事的老牌咖啡,不經意間的街邊咖啡小站,與藝術、時尚等元素結合的商圈咖啡館,主打人工智能的新式咖啡,大隱隱于市的手作咖啡,烘焙匠人概念的咖啡……咖啡散落在這座包容萬物的城市里,滿城飄香。

辭去上市公司董事職務的上海爺叔,在金陵東路上的商務樓里開出咖啡館,招牌的酸奶咖啡讓人穿越上海也要來喝。太原路上的O.P.S咖啡只有9平方米,捧著咖啡站在門外的顧客成為小馬路上的一道風景線。武康大廈的老麥咖啡館,是網紅店的鼻祖,用復古的浪漫南法風情,打造出不僅僅是咖啡的老饕生活方式集合館。幾何書店里的地理學家咖啡,仿佛藏身洞穴之中,書香與咖啡香,永遠是最佳拍檔。

事實上,咖啡館不僅僅為顧客提供一杯咖啡,還包含著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抽象的綜合體。作為城市中的“第三空間”,在上海的咖啡館里,我們不僅能夠體驗美食,還能與文化、創意、科技、社區等鏈接。
楊浦大創智創新示范區里,交錯分布著50多家咖啡館和70多個創新創業平臺,咖啡種子和創業因子在這里碰撞。陸家嘴金融城中,285幢樓宇中聚集超過50萬白領,陸家嘴國際文化咖啡節用咖啡香暖化了這片鋼筋水泥的森林。上海博物館里,董其昌的畫風、大克鼎的文物,都能成為一杯咖啡上的拉花,喝出歷史人文的厚重與底蘊。
穿越時光,不變的是咖啡裊裊的香氣。對于上海來說,咖啡早已不再是一杯飲料,獨特的城市精神氣質,在這里締造出獨有的咖啡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