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消失在朋友圈?”
無數網友留言討論,道出了背后真相。
“覺得自己渺小和不重要”,“我被很多人屏蔽了”,“其實根本沒人關心你在朋友圈里寫了什么......”
年少時,總覺得自己是人群的中心,所有人圍著自己轉。
年歲漸長才逐漸懂得,我們并沒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
作家笛安說:
“小的時候以為世界只有自己,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只是人群中一個普通人的時候,我們就長大了”。
不過分看重自我,不對他人抱太高的期待,做好自己,親疏隨緣。
這才是人際交往的最大真相。

01.
崔永元在剛成為主持人那會兒,自恃甚高。
他總帶著一份年少得意的驕矜,本能地把自己當成舞臺上的主角。
可即便他的表演已經很努力很專業,他還是默默無聞。
直到后來,他慢慢意識到,觀眾并不是來看崔永元,而是來看采訪嘉賓的。
于是他開始懂得適當地給別人留余地,讓出了“主角”的位置。
當崔永元開始“看輕”自己,終于找到了主持人該有的狀態,才有了那個叱咤熒幕的名嘴小崔。
這就是當我們太過看重自己的時候,往往容易事與愿違。
越是用力過猛,就越容易求而不得。
有時候,迂回退讓也是一種成全,成全了別人,也就成全了自己。

02.
老張和老李,曾經是感情深厚的兄弟。
大家都食不果腹的少年時代,老張家里光景好一些,經常偷偷用紙包幾塊肉,帶到學校分給老李吃。
那時老李瘦小,經常被人欺負,老張二話不說就去替他出頭。
兩人是發小,加之這些年老李經商發了點小財,所以當孩子生病急需用錢的時候,老張幾乎是出自本能地向他開口。
老李卻面露難色,說自己最近正在準備擴張店面,也需要資金周轉,所以......
話還沒說完,老張瞬間面如死灰,失望地擺擺手,走了。
后來,老張的孩子治愈出院,他提著大包小包下出租車的時候,正好撞見老李一家人歡歡喜喜地鉆進了一輛新轎車。
那一刻,他就知道他們再也回不去了。
很多時候,你以為和別人肝膽相照,他卻拿你當泛泛之交;
你以為你們一見如故,對方心里,卻覺得與你只是萍水相逢。
關于這點,作家馬德的一段話直戳真相:
“我慢慢明白了我為什么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期待實現了,我長舒一口氣,沒實現呢,自怨自艾。”
世上很多煩惱,都是由于期待落空造成的。
人與人交往,不必太過用力,也不宜太大期待。

03.
日劇《凪的新生活》里,女主角大島一度活得非常苦悶。
她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察言觀色,小心討好。
可她卻并沒有因此而融入圈子,得到所謂的朋友。
有一天,同事以家人骨折為由,讓大島留下來幫忙打印材料。
在同事遺落的手機群聊消息里,她發現了真相:
大家不僅約著去了沒有她的聚會,還在私聊群里各種揶揄諷刺,說她“很好用、爛好人”。
那一刻,她終于心如死灰。

她扔掉所有東西,來到鄉下,遠離那些不值得的關系,開始完全屬于自己的生活。
我們很多時候不快樂,是因為過分高估自己在別人眼中的位置,或者理解錯了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
越長大,就越明白這個道理。
所謂成長,就是幸福自己消化,痛苦一并承擔。
與其渴望贊賞,不如自我欣賞。(安娜貝蘇/文)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喜歡在朋友圈發自己的動態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