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害怕與人發生沖突,于是就一味地隱忍。
這種人就是明顯的討好型人格。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種人性格的優勢和劣勢。
01.
討好者最大的特點就是委屈自己。寧愿委屈自己,絕不傷害他人的那種。
但是不要以為討好者就是傻,更不要去責怪自己為什么總是討好。
一個人之所以選擇討好,是因為他害怕與人沖突。
在討好者的想象里,如果自己不去討好,別人就會不開心,別人就會跟自己有沖突,就會對自己有指責、懲罰、抱怨。
甚至別人的委屈,對討好者來說都是一種隱性的指責。
沖突,是討好者難以承受的。
那么此刻,討好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了。
對于討好者來說,真正需要思考的是“我為什么害怕與人發生沖突”,而非“我為什么要討好”。
02.
其實作為一個成年人來說,沖突并不可怕。
面對沖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慫。
你在有的地方、有的人那里可以盡情地沖突,但是在有的人、有的地方那里則要收著點。
你要知道沒有人是絕對厲害的,也沒有人是絕對無能的。
所以一個成年人對待討好的健康標準應該是:
有的時候強硬,有的時候討好。
可是一個怕沖突的人,他會在所有的時候都把對方想得無比的強大,而把自己想得無比的脆弱。
這時候面對任何沖突的可能,他就會秒慫了。
畢竟,安全第一。
因此,討好者還需要思考的就是:我經歷了什么,讓我這么害怕沖突?
討好者從小到大被迫經歷過很多的沖突,而且體會到失敗的概率居多。
如果你小時候總被父母欺負、被同學欺負、被鄰居欺負、被很多人欺負,而且沒有人給你撐腰保護你。
那么你這些被欺負的經歷,就會在你的內心形成一個巨大的恐懼,以至于你的身體、你的每一個細胞都會記得這些恐懼。
每當你再次面對潛在沖突的時候,這些恐懼就會被激活。
是的,你怕極了,你怕再一次遭遇到那種噩夢,所以要盡可能的避免沖突。
所以當你去討好,你可以去回想一下,在你弱小的年紀,你經歷了哪些被欺負又不堪承受的往事。
然后,心疼一下那個受傷的自己,給自己一些安撫。
03.
沖突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沖突才是問題。
想象一個人過度勞動,就會帶來肌肉損害。
就像我常年寫作患有腰肌勞損,這會讓我開車的時候、半躺著打游戲的時候腰疼,嚴重的時候站久了也會疼。
我感覺我的腰非常得脆弱,脆弱得不符合我的年紀。
但是我沒有批評自己,我只是心疼自己。
我不再久坐,我開始去做一些調理,做一些康復動作。
一年多來,我感覺自己腰疼的時候也就越來越少了。
人的心理跟肌肉一樣,經歷了過度刺激后,就會變得對這種刺激不耐受。
你經歷了過度的沖突,也就會對沖突變得不耐受。
對可能性的沖突一再選用回避策略,并不會增加自己對沖突的耐受力。
反而會讓生命力越來越萎縮,更加害怕沖突。
這時候你需要做的是康復訓練。
04.
首先,當你感受到自己對沖突不耐受的時候,不要再次忍耐。
就像我開車半小時開始腰疼的時候,我會果斷停車在路邊休息,晃一晃身體。
對待沖突也是一樣的,當你感覺到害怕的時候、想討好的時候,你要想辦法避免自己進入到沖突里去。
其次,做一點點訓練。
你可以去嘗試面對一點點小沖突,一點點小挑戰,在確保不會傷到自己的前提下做一點維護自己的動作,做一點提要求的動作,然后看看對方的反應。
如果對方妥協了,你就可以欣賞一下自己:真棒!
完成了一次沖突訓練,你就知道了這個沖突的程度是可以承受的,下次還可以再加強一點點程度。
如果對方沒妥協,開始給你施加沖突了,你要及時停止試探,做好保護自己的工作。
然后你也可以欣賞一下自己:你剛才做了一次沖突嘗試,并且知道了在你哪個位置可以激活沖突,真棒!
05.
隨著訓練意識的增強,你就會知道:你在什么人面前可以有沖突,沖突到哪種程度是可以的。
然后你就掌握了一項非常棒的技能:選擇性討好。
這是一項很聰明的技能,能讓你知道什么時候該討好,什么時候可以不必討好。
因為討好從來不是一個問題,問題是不加選擇的討好。
特別敢于沖突的人并不幸福,太敢于沖突也不是什么好事。
有的人低不下高貴的頭顱,從不肯吃虧討好,命運會一次次教會他們怎么做人。
而你不一樣,討好是你的擅長,這是你從小到大在沖突中學會的能力。
現在,你只不過是對你的討好增加一些靈活性的技巧而已。
所以,要感謝自己真的很棒!(來源|叢非從)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覺得人應該適當地討好別人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